中国一季度GDP增长7% 经济运行仍处合理区间

16.04.2015  11:41

新华社发

新华社发

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下行压力继续存在,但面对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三期”叠加,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的情况下,2015年一季度GDP增速回落等经济运行状况仍然处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开局平稳。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腾腾 统筹 黄应来

◎现象

GDP增速回落在预料之中

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增速换挡的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市场对于2015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也并未抱过高希望,多数机构给出的预测值也都在7%左右,这也与最终数据相一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一季度GDP增速回落是在预料之中。综观2015年一季度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所表现出来的态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的态势明显。从物价指数看,今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0.8%,低于市场预期,2月回升至1.4%,3月份与前月保持持平。物价水平保持在低位徘徊。

从其他几个关键指标看,国家能源局发布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359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3%;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5年前2个月全国货物运输统计数据显示,1-2月,全国铁路累计完成货运量同比下降9.1%。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也略有下降,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9个和0.6个百分点。虽然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重返荣枯线以上,但前两月却都在荣枯线以下徘徊。

盛来运表示,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从国际层面来看,主要是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国内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加快孕育,但新动力的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比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的消退带来的影响。

◎分析

7%表明增速开始换挡

对于一季度GDP增速放缓,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主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回落所致。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增速比去年显著下降2.2个百分点,创下2001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3611亿元,增长14.4%;民间投资50349亿元,增长13.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回落拉低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比去年下降2个百分点,创下2009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

而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至10.4%,比去年下降3.1个百分点;采矿业和煤炭开采业同比负增长,增速分别下降4.1%、21.2%。

此外,一季度工业增加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都低于市场预期。

对于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涨幅,盛来运也表示降幅不少。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制造业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52亿元,同比下降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2472亿元,增长7.8%。但是网上零售再次表现抢眼。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

对于一季度经济速度的回落。盛来运表示这种回落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开始换挡。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调结构和转方式。

◎变化

积极因素正在酝酿

虽然一季度经济发展降速运行,但是不少专家及机构仍然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一些积极的因素也在酝酿。

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提速,出口形势好于去年,经济结构转型和去产能持续推进,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正在积累。”连平说。

盛来运也表示尽管一季度的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但是经济运行总体在平稳区间。7%这个速度在国际范围来讲仍然是比较高的速度,而且在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7%的增量还是比较大的。

综合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赶上了GDP增速。虽然一季度GDP增速比去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不降反升,达到7%与GDP增速持平,比去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继续下降。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是2.61,比去年同期缩小0.05。

外贸形势好于去年,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出口5139.33亿美元,同比增长4.7%,比去年一季度下降3.4%的出口增速高了8.1个百分点,今年出口形势仍然显著好于去年。一季度贸易顺差1236.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062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此外,连平还表示,美国经济稳健复苏带动外需小幅回暖、中韩自贸协定将完成签署、对澳大利亚自贸协定谈判将启动、多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23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装备走出去等,将促进未来出口稳定增长。

而且增速回落的格局下,结构调整是在稳步推进的,转型升级步伐势头良好。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6%、40.9%、56.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第二产业高出15.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速2.9%、4%,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高出1.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连平说。

盛来运表示,新的动力也在加速酝酿,“首先是新主体在继续增加,新登记注册企业数一季度增长38.4%。互联网网上的零售额在前几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一季度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都是增长50%以上,快递业务量增长46.8%。

新闻纵深

中国经济开局季释放六大信号

审视增速以合理区间为标尺

合理区间是审视中国经济增速的标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20万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平稳运行,“这些指标说明,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

有了这把标尺就不会过分纠结于速度。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文说,增速放缓本身不是令人担忧的理由,如果能真正深化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仍将强劲增长。

驾驭“三驾马车”要有新智慧

投资方面,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3个百分点,但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1%,增速比前两个月提高2.5个百分点。消费方面,尽管一季度消费增速略有放缓,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41.3%。新的消费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出口方面,增长4.9%,但部分高端制造品出口增速大幅超过整体水平。

可见,虽然“三驾马车”的作用面临一定制约,但牵引经济的本质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动力转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和消费,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改革仍是发展第一推动力

如果说,过去我国经济转型迟缓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理清发展转型与机制转型的关系,那么,当下的改革就是要从制度层面筑牢转型的基础。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勾勒了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改革任务列了很长的单子,核心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全球坐标中探寻发展新空间

正在德国举行的201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中国以1100多家展商的规模再次成为仅次于东道主德国的最大参展国。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重构,中国正在全球坐标下探寻对外开放新方式。前不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同时,作为中国建设面向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一部分,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中澳自贸协定结束实质性谈判,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箭在弦上。

与风险博弈不可掉以轻心

今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8.5%,已降至去年同期增速的一半左右。截至今年3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创下了近30年工业领域通缩的最长时间,不少企业正经历痛苦的调整。

中国对现阶段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已有充分认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化解风险,并开始取得成效。我们有能力以局部风险的有序化解释放,避免系统性风险和全局性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给经济转型更多时间

转型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释放中国经济潜在的活力和动力,让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尤须保持信心和定力,面对各种挑战,迎难而上。

7%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位居前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认为,过去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三分之一,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据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新闻分析

经济增速放缓股市缘何上涨?

面对放缓的经济增速,近期的股市却连续上涨,让很多资深股民感到“看不懂”:以往参照的市盈率、企业盈利等指标似乎一下子“失灵”了。人们最为不解的是,当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经济增速下调,为何股市却如坐了火箭般起飞?

一般意义上来说,股市应该是经济的晴雨表。可是,人们觉得,A股市场几乎从不反映经济,而是资金、信心、政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下的中国股市正是如此。

从去年由中央铁腕反腐和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信心,到今年货币政策微调释放的大量资金,再加上高层对资本市场的频繁关注,这一切给了股民足够的乐观预期。

连续降息降准释放出的流动性是本轮股市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去年11月份宣布降息之后,央行开启了货币政策新通道,今年一季度已经降息降准各一次。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很多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趋利的资金总是往预期收益更高的地方去。资金供给加大,股票价格必然水涨船高。

不过,这一轮股市的上涨并不完全是资金推动。在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看来,股市并不与GDP直接挂钩,这轮股市上涨是多重因素共同交织的结果,包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激发出的社会活力以及并购重组带来的动力,还有包括“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决策激发对经济转型的信心,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给股市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此外,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地方债务的清理等都是吸引资金流入股市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创业板指数已经上涨超过70%,市场平均市盈率超过90倍。一方面,创业板中新兴产业占比较大,不少企业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另一方面,炒作中小市值股票是中国股市的一项传统。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创业板市场起飞的一个内在逻辑是并购重组。这一逻辑可能将随着注册制实施明确等因素而打破。据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