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精神摘要

18.05.2014  02:06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而教师更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只有教师得到尊敬,教师所传授的道理和知识才能得到尊重,全社会也才能形成崇尚学习的风气。在新时期,尊师重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教师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信中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尊师重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为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部分教师的生活还存在困难。我们必须明确,重视教育、关心教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慰问信精神为契机,着力保障教师工资,下大力气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依法维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地位与合法权益,落实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更好地服务教师,帮助教师们解决教学、科研、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正让广大教师安心教书、全心育人。

  尊师重教,要求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共识和风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教必先尊师,全社会要大兴尊师重教之风,努力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学校要积极建立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积极支持教师的育人工作。近年来,国家先后表彰了三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要广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形成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从而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尊师重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是灯塔,是春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广大教师一定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报评论员)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基础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目前,全社会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突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愈发凸显。有好硬件但没有好教师,很难办出好学校,而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往往能让普通学校变得不普通,让平凡孩子不平凡。为适应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趋势,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把它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切实提高教师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注重为教师办实事,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真切的关心和爱护,会成为激发广大教师扎根讲台、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的强劲动力。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注重从培养、培训两方面保证教师队伍既有畅通的补充渠道,同时又有继续学习的上升通道。近年来,免费师范生计划、国培计划、教师资格考试等一系列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政策措施成效显著,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慰问信精神,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把教师素质提升工作抓实抓好。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切实让教师队伍建设有实实在在的进步。(本报评论员)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提出,希望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这既是对广大教师勇担教育责任的谆谆嘱托,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上,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和知识贡献;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追求个人幸福迫切需要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迫切需要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依托。

  有特色才有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中国教育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办出了一大批造福桑梓、影响后人的学校,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教育文化、教育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系和教育精神。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数先行者的探索已经反复证明,离开中国传统和特色的教育是“无根的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一定是富有中国特色的。

  发展现代教育,世界水平与中国特色不可偏废。在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必须基于一定程度上的共同语言和知识体系。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必须有吸收借鉴所有人类优秀教育发展成果的胸襟、眼光和能力,必须确立国际化、世界范围内的参照指标。客观来看,中国教育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少差距,需要我们奋起直追、大步赶上。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支撑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是广大教师,从现代教育体系的规划到建立,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当代教师一定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自觉肩负起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善为“经师”更要善为“人师”,首先要师德高尚,行为世范;同时,要有足够的学识和知识,善于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引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当今世界教育正面临社会急剧变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巨大挑战,教师今天传授的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今天课堂上采用的方法,可能很快就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方式同样也面临着在线教育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今天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必须不断了解世界最新教育趋势,学习借鉴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呼唤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师,每一个人民教师,都大有可为。我们期待,全国1400万教师都能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在教书育人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新贡献。(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