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爱上微电影:本土高校微电影达人教你拍电影

28.06.2016  11:21

微电影拍摄正成为东莞大学生普遍喜爱的文化活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供图)

东莞时间网讯 凌晨1点,寮步浮竹山附近山路,一辆轿车带着灯光划破黑夜缓缓开来,相反方向是一台蓄势待发的越野摩托,高大硬朗的青年男骑手发动摩托朝轿车冲去,眼看两车快要相碰,骑手迅速地操作闪避、铁骑在路面上划出一道漂亮的半圆轨迹。“Cut!Good  Take!”原来这惊险的一幕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师生团队正在拍摄微电影。

本土高校微电影创作方兴未艾

近两年,东莞本土高校的微电影有点火。6月份毕业季走进东莞理工学院,今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们不再是拍毕业纪念照,而是拿DV在拍摄毕业小视频。微电影,俗称“拍片子”,这个往年只在 新闻 传媒、影视艺术类专业中作为作业存在的东西,正成为东莞大学生普遍喜爱的文化活动。

在上月公布的全国青年影视盛典、第九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大赛入围作品名单中,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有《小确幸》《续途》和《》三部影片入围,是广东地区唯一有作品入围的学校。其中的《续途》得到了东莞本土宝马4S店的赞助,影片成为今年宝马2系新车型的东莞地区店面和网络推广的重要素材。东莞理工学院近年举办的“粤光杯”微电影比赛等本地大学生微电影赛事中,也陆续出现不少得到国内高校圈好评的学生作品,企石、洪梅等镇街的大、中学生也就本地人文题材开展公益性拍摄创作。市电影电视艺术协会副主席、电影编剧穆肃表示,因全市文化环境熏陶和技术门槛降低,东莞大学生拍微电影的劲头很足,目前全市范围9所高校里,作品产量稳定、有好评作品的在校生微电影团队就有近20个,《沉鱼》《寻找MAO》等学生作品得到了专业影视人士的肯定。

来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图书馆一楼,一间教室被改造成颇具规模的摄影棚,创意设计学院的吴宇老师和他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城院创意文化工作室(英文缩写:ADC)正在剪辑一部关于校园禁毒题材的微电影。ADC是当前东莞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团队,除了前文提到的3部作品入围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大赛,星河城等一些本地商家的市场活动也会融入他们的作品。

吴宇告诉记者,ADC在2013年成立之初,只是文化与传媒、艺术等专业的一个学习平台,创作项目以平面设计和微电影为主,每届都有20多个在校生加入。2014年3月份,ADC将第一部校园生活情感题材的原创微电影《跟我走》上传到腾讯视频,没怎么推广宣传,首周点击量就有好几万,至今累计60多万。经过3年的自我打磨和成长,ADC的人马和作品渐见专业色彩,吴宇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外面高校影视圈的人看过这三个入围的片子,都说东莞学生的水平超出预期。”从ADC走出去的毕业生,不乏被北影等专业影视机构相中的实力者,第一届成员中有4位学生创办的“目田文化”影视制作公司已能反哺母校,成为城市学院的一个学生实习基地。

入门容易  出彩难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面临局限

“表面上玩的学生很多,但出彩的还是比较有限。”穆肃对当前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潮流持一种冷静态度,并分析了他们所面临的一些困局。

穆肃指出,东莞本身是制造业二线城市,高等院校比较少,影视相关专业更是有限,能用于微电影学习与创作的教学资源有着先天的缺陷。另外,从整个城市发展方向来看,影视生态和产业链在短期内依然有所缺失,尽管近年市政府有出台扶持微电影创作的政策法规,但成长土壤的养分还是不足,不少团队都是靠着一股热情在自力更生。“学生本来就没收入,他的微电影要拍得好,需要外界给予必要的支持,例如场地费用他们就很难独立解决”。

吴宇表示,尽管现在连智能手机都能拍微电影,大学生踏入这个门槛之后,大多会为这三个方面而头痛:“首先是资金,拍一部片要付出的资源是外人难以想象的,高校能提供设备和场地支持就不错了,微电影目前也难以通过立项来获得教研经费支持。其次是题材的局限性,学生跟外界的接触有限,许多题材没法拍。最后是时间,微电影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拍。”

ADC《续途》剧组成员、学生丰海鹰告诉记者,尽管该剧拿到宝马的资助,有车有钱,但他们每顿工作餐盒饭不会超过8元,“因为基本上所有资金都得用于拍摄制作,能省则省”。亚视演艺学院学生黄锦文也认为微电影创作需要借力外界,“如果学校没法提供设备,就得看家里支不支持,拿单反来拍也是要好几千的。另外很多题材大学生拍不了,学生的社会资源很有限,比如看似很简单的都市白领题材,一些公司和写字楼就未必能理解和允许拍摄。”

此外,流于表面也是大学生微电影的常见毛病。第四届“粤光杯”导演奖得主、东莞理工学院学生钟润康认为,不少大学生是从摄影走向微电影,顺应潮流地“玩一玩”,而且不少人是受流行影视文化影响,个人阅历不够、视角有局限,只能拍一些型男俊女、青春情感的题材,“浮躁,急于用视觉去表现自己”。

多向专业人士取经

从剧本和内容突破

穆肃认为,其实大学生拍摄微电影有其优势,要跳出物理的局限,多从技法、剧本上来实现突破。他表示,当前大学生微电影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不足是基本功不扎实、剧本不够好,这些情况未必都是硬件提升能解决的,“他们都只是拍自己生活上的东西,基本只局限于校园或青年生活,未能走出去开拓视野、融合真正的社会生活,所以大学生们难以拍出有生活质感的东西”。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资讯的获取和交流是平等的,想要实现质的提升,大学生还是要多看书、打好影视基础,并且多从剧本创作来思考突破,而非通过画面、镜头这种表层的元素来哗众取宠。

“其实学生的想法很多,这也是他们最宝贵的地方,但往往找不到好的点去切入”,吴宇认为大学生们需要点拨、需要在专业指导上得到系统成长,这也是他组建ADC的初衷,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真正培养出一些有潜力的本土微电影新军。吴宇建议有心在微电影上有所成就的大学生,应尽可能加入一些组织或团队,进行专业的系统学习,平日多参加社会上的影视创作研讨活动,合理借助资源、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