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5%自杀老人存心理障碍 学者吁多倾听多关爱

02.10.2014  12:00

  9月27日,在西安市华清池一处温泉,刘慧荣为刚刚登完山的母亲关秋霞洗脚。当日,西安市华清宫景区举办“陪父母登骊山”重阳登高活动,50多个家庭的200余人参加了活动。重阳节又称“敬老节”,自古就有登高、敬老的节日习俗。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10月2日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重阳节,也是“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中国法律的第二个年头。然而,中国老年人的精神关怀仍待加强。

  来自中国西北部青海省的王倩倩已在东部城市济南工作7年。今年国庆长假,她因为加班而不能回家看望2000公里之外年逾六十的父母。王倩倩说:“父母身体状况一般。不能回家看望他们,我心里很愧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子女是父母养老的主体,“儿孙绕膝”被认为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主要标准之一。然而,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早已被打破,异地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许多年轻人疲于生计,忽略了父母的孤单。

  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数据,这种像王倩倩这样异地工作造就的“空巢老人”去年就已经突破1亿人,其中不少人身患慢性疾病。

  一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甚至走向极端。有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老年人排行死亡的第十大原因。在自杀死亡的老人中,95%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同时,中国的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达1.5%,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认为,老年人群体内心更加敏感。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对养老问题、重大疾病、家庭纠纷等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排解和抚慰,容易酿成悲剧。

  当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已有2亿人,针对他们的养老服务和人文关怀却捉襟见肘。

  今年8月下旬,山东一位68岁老人被发现已死在家中多时。当地民政部门介绍,2006年这位老人曾向当地街道办事处提出回儿子家居住,随后政府工作人员和邻居再没有看见过老人,也未到她家里看望,直到这名老人的遗体被电力检修人员意外发现。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主编吴玉韶说,中国“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今年5月,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首份《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压力较大,老人独居家庭、留守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养老问题较突出。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老人精神慰藉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

  中国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对老年人的家庭关怀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等。但多项社会调查显示,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

  “社会流动在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难以做到将父母接到身边或者‘常回家看看’,但精神关怀并不完全受制于距离。”社会学者王忠武说,现在通信条件发达,子女在有空的时候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多倾听老人的想法。他说:“几句温暖的话,比给父母钱更能让他们感到快乐。

  此外,有专家认为,老年关怀不仅需要家庭的力量,中国基层政府、民间公益组织也应当加强对老年人关怀的关注,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和心理慰藉。

  马广海认为,现在中国许多社区实行老年人集中供养,或者开辟专门场所、聘请专业人员指导老人锻炼身体、培养兴趣,这些方式都是可行的措施。他认为,基层政府部门应当创造条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能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和空虚感,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记者陈灏 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