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之整改落实】系列报道十二:食品学院践行初心使命 大力畅通“三全”育人通道

16.12.2019  19:47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食品学院在强化以学修身的同时,通过师生座谈会、调查问卷、校内外调研等方式了解师生急难所盼的问题。在整改过程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党建+“的工作理念,畅通“三全”育人途径和通道,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方面创新机制,以“春风化雨”的育人理念来推进整改落实见成效。

党建引领夯实思政根基,扎实推进课程育人

学院组织教职工前往广东省方志馆、龙川、梅州、扶贫点等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推行教师全员学思政

    针对部分教师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不够好、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问题,学院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整改重点,推行教师全员学思政。学院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组织教职工前往广东省方志馆、龙川、梅州等地探访扶贫点、重温三河坝战役、参观叶剑英故居等进行体验式教学,带动推进全体教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三农”的重要论述等,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和丁颖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著名跨国企业安利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最严格的卫生控制体系,提高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

发酵工程技术原理》老师将课堂搬到了发酵行业领先企业珠江啤酒厂,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同时,学院以“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课程”为着力点,积极引导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运用教学新手段,从课程观到专业观,从一课堂探索到一二课堂融入来设计课程“思政”。在新生专业思想教育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和丁颖班班主任积极联系著名跨国企业安利公司,带领学生参观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最严格的卫生控制体系,以提高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在《发酵工程技术原理》的课上,老师将课堂搬到了发酵行业领先企业珠江啤酒厂,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准化的企业管理,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实施“良师益友”互动工程,协同推进科研育人

举办启铭讲坛,向本科生普及科研前沿

举办实验技能大赛,提升科研动手能力

    为强化党员科研育人的主动性,学院不断优化支部建设。在教工层面,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在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两个省重点实验室都建立了党支部;在学生层面,改革横向陌生交集不多的现状,“以纵向为主”的方式设立支部,将研究生支部建在实验室。同时采取“师生教学、科研、服务互动”的师生互动工程,占据实验室、课堂、学生社区三个阵地,通过搭建学科竞赛平台、科研项目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课堂教育平台,将科研育人灌输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技能。主题教育以来累计主办或承办学科竞赛7场,科研前沿讲座15余场,累计参与学生1000人次。

打造 “食品安全和营养快车道”精品项目,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食品安全和营养快车道”走进居民社区进行科普宣讲活动

华农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科普团队获广东十佳网络公益团队

    为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院以食品科技创新创业联合会为依托,组织广大学生参与专业性社会实践,打造了“食品安全和营养快车道”等专业性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同时大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教育。该项目每年的参与学生人数达1000余人,占学院学生总人数近50%。主题教育以来,开展5场线下谣言破解和科普知识巡回展、撰写20多篇网络食品科普文章,“华农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科普团队”获评2019广东十佳网络公益团队。

传承“匠心解惑”精神,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学院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骆世明教授为全院教职工做“如何上好一堂课”的精彩讲座

    为了传承丁颖、卢永根等院士精神,传承优秀师德师风文化,不断强化导师、班主任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学院注重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一是着力提高思想认识。以双周学习、班主任培训会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入心见行”。二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利用班主任工作考核、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评聘、科教奖励等途径,将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思想引领等方面工作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考核措施,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三是着力深化价值引领。通过开展“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努力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严谨治学、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爱国荣校的学术品格和优良教风。

依托校级“网络思政名辅导员工作室”平台,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学院举行易班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

网络思政名辅导员工作室定期开展研讨会

学院辅导员陈巍坚持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为了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服务工作,学院着力推进学校网络思政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整合院内各大网络平台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主题教育以来,一是开展“自立自强”“爱校荣校”“青春梦想”等主题微视频大赛,吸引百余名学生参与制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教育,提升网络课堂内涵。二是培育原创网文20余篇、视频10多个,通过易班、学院官微传播,阅读点击量过万。三是着力培养辅导员和学生网络评论员两支网络队伍,辅导员根据个人特点建设新媒体课堂,组建学生网络评论员,做好舆情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辅导员陈巍老师自入职以来坚持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主题教育期间推送20篇原创文章,网文作品《关于“考研”你想了解的全在这里》获得广东省易班优秀网文一等奖。

构建朋辈心理互助机制,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学院制定朋辈辅导员工作手册,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工作相结合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工作相结合,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阳光加油站”(二级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站)为依托,党团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为主体,构建中国特色的朋辈心理互助机制。一是以社区党团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为主体,开展好心理同伴教育活动。构建“选拔-培训-上岗-考核-再培训”的工作模式,每学年在学生中招募一批心理素质强、热心助人的同学作为社区党团心理朋辈辅导员,目前队伍人数120人,其中学生党员75人。二是以全覆盖多阶梯互助为模式,做好心理信息排查上报工作。实行“一对一帮扶”的工作机制,将社区党团朋辈辅导员对接到班级、宿舍、个人,确保每个新生班级有2名党团朋辈辅导员负责,每个需要关注的同学有1名党团朋辈辅导员帮扶。通过日常沟通、不定期走访宿舍、组织团体素质拓展等方式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每学期上报排查报告500余份,上报心理预警情况30余起,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实现 “自助、助人、互助”的目的。

法制道德双管齐下,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学院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

    为了规范完善学院管理制度,积极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培养新时代食品科研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注重法制道德双管齐下推进管理育人。一方面,将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完善校规校纪,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利用“双周学习”时间,多次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和老师进行教学科研管理培训。针对学生投诉的校园网络问题,学院对校园网使用不规范、违反学校规定私自借出账号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强化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学院还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和教师教学、科研考核的内容,进行考核评议,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本学期,依照规定对2名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在毕业论文评审过程中,学院学术委员会严格程序、严抓质量,对多篇质量较差、不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论文进行驳回修改。

优化“十分钟服务圈”,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辅导员入驻思创园实务化基地上班


    食品学院是全校最早开展辅导员进社区驻点办公的学院,也是党建进社区最早试点的学院之一。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院党委更加注重社区思政育人功效,不断深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切实开出治疗育人“最后一公里”血栓的良方。学院根据学生宿舍分布的特点,将学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建立社区工作站点,逐层深入的“1+4+N”多维协同的学生社区实务化育人体系,促进思想政治从无形走向有形。贯彻落实学校学生工作进社区安排,学院各年级辅导员全部入驻思创园实务化基地,形成了“十分钟服务圈”,打造服务型社区,目前学生在社区基本能完成开具各类证明,办理各类事项,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安排年轻辅导员实现三同(同吃同住同生活)育人,深入学生,服务学生。依托社区思政平台,推动社区由外延式建设向内涵式发展,构建“线上+线下”双社区协同服务育人。

党委委员深入支部调研

学院开展“院领导有约”茶话会,充分了解学生诉求

    主题教育以来,已举办4期“我和老师有个约会”、4期启林成长沙龙、4期“党员话你知”等活动。构建网络思政平台,辅导员开通微信公众号,以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与疑惑。同时,学院各党委委员挂钩指导各支部,深入倾听教工及学生党员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及建议;院领导班子深入本科生、研究生社区,举办多场“院领导有约”茶话会,与学院学子们共同探讨、研究学院、学生个人发展中的问题。

实施“紫荆传芳”强能工程,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学院坚持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紫荆传芳”强能工程,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发展性资助体系,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加强与企业和校友的联系合作,筹集二十余万元的院级奖助学金;制作《自强小组成长记录卡》,通过自强小组社团管理模式,发挥组织管理和朋辈模范在家庭困难学生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组织开展感恩感谢感动“三感”主题教育活动,包括“诚信自强”大会、公益收书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公益,回馈社会。自“紫荆传芳”强能工程实施以来,家庭经济困难生实现100%就业,零贷款违约,考研成功率、奖学金获得率均高于普通学生平均水平。

    此外,学院十分关心困难校友发展,定期对困难校友进行回访,在今年10月回访工作中了解到学院2013届校友汤某因母亲突发疾病治疗花费巨大,导致无法顺利还清即将到期的助学贷款。为减轻校友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避免因贷款逾期造成个人失信等不良影响,学院积极为其申请校友资助金5300元。这份来自母校的关怀让汤同学感动不已:“感谢学校为我考虑周祥,助我完成学业,保全社会信用影响力,尽心尽力培养助我成长,学生感恩不尽……”她还表示,待自己经济宽裕后一定要将这笔钱捐回学院,将这份关怀传递下去。

探索社区楼栋党支部项目化模式,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志愿服务项目组学生党员在服务迎新工作

安全卫生项目组学生党员在进行宿舍消防安全检查督导

    为进一步优化组织育人模式,学院把党员学习教育拓展到社区,按照“学院-社区-楼栋-楼层”联动党组织体系,在启林南区与燕山区分别成立党员工作站,楼栋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在学生社区中设立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安全卫生、学业帮扶、心理辅导、网络建设等学生党员服务项目,每个楼栋党支部负责一项,有效推进“党旗飘扬学生社区”项目开展。如迎新时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组在滂泼大雨中指引新生报到注册,在军训及院运会时为同学们提供后勤服务;安全卫生项目组党员积极参加楼栋清扫工作和宿舍卫生检查工作,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业帮扶项目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同学开展帮扶,帮助同学提升课业成绩,共同进步。(文图/食品学院)

(责任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