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授:家长干这7件事,孩子数学难学好

02.07.2016  04:38

  很多家长希望能为孩子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万能钥匙,可是在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却陷入误区。韩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教育哲学博士全平国的女儿,由于“数学思维力”强,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在《10岁前,培养孩子的数学脑》一书中,介绍了培养女儿数学思维的方法,并指出了家长培养孩子数学能力的7个常见误区。

  1误区一:监督孩子做作业

   症状: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盯着。一方面,监督孩子做作业是不是认真;另一方面,在孩子吃力时可以“帮一把”。

   诊断: 数学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是孩子如何答对题目,而是独立摸索解题方法。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身边,那么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容易未经充分思考就找家长帮忙,让家长代替孩子解答。孩子缺乏独立思考机会,只顾着赶紧把正确答案填上去,尝不到解题的成就感。

   药方: 如果想要孩子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让他尝到解题的快感。小学六年级时的一天,全平国正在做初中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却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就连老师也觉得那道题棘手得很,这反而激发了我的挑战心理。也不记得妈妈已经是第几次喊我吃饭了,我却不理不顾,和那道题较劲。没想到我真的成功了!当时的成就感和兴奋之情,简直难以言表。我想应该是不亚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一瞬间的激动心情吧。”全平国也从此迷上数学。

  2误区二:买昂贵数学教具

   症状: 为了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买昂贵的教具。

   诊断: 如果孩子对高价教具兴趣大减,妈妈就会本能地算计成本,于是不由自主地对孩子提高嗓门:“你知不知道这是花多少钱买的?就这么扔一边不玩了?”这只会激起孩子对数学的反感。

   药方一: 看地图

  孩子通过地图,摸索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是不断尝试找出问题的更多答案。寻找捷径,是培养逻辑推理力的过程。拿着地图对照实际地理环境,则可以掌握方向感和距离感。全平国的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曾做过一项逻辑推理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儿的逻辑推理力接近四年级水平。“得到可喜的结果,第一功臣要数‘看地图’。

   药方二: 拼插式积木

  全平国认为女儿的数学天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拼插式积木。第一,它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孩子在头脑中勾勒图像,动手组装积木,把抽象的形状转换为具体的实物。第二,在反复搭累的过程中,还会认识到不同形状的不同属性。例如,圆形的积木上面是无法搭起其他积木的,圆锥在转动一圈后,会乖乖回到原点……通过观察和领悟,比从书本中学习理论记忆更深。

  3误区三:只教孩子“数一数

   症状: 在海边,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好奇地左顾右盼,突然发现新大陆式的指着大海喊道:“爸爸,你看,好多船。”而爸爸说的下一句话,正如全平国猜想的一样——“那你数数看!

   诊断: 为什么不能问“离你最近的是什么船?”或者“你看哪只船最大呢?”一些家长认为,只要问孩子东西有几个,就足够培养孩子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们把“数的概念”和“数数、计算”混为一谈了。

   药方: 孩子在比较事物的大小、宽窄、长短、轻重时,能很好的理解数的概念。所以仅问“有几个”远远不够,还要加以更丰富的刺激。比如可以从小给孩子测量物体的机会,家里配备体重秤,洗完澡就去称净重;起床后看看温度计;每月用卷尺测量身体;在大小不一的杯子里倒水……在此过程中,会渐渐形成重量、长度、体积、容积、宽度等概念。

  4误区四:教孩子加法和减法

   症状: 当孩子熟悉了数数,很多家长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教孩子加减法。一些家长由于孩子比别的小朋友先学会加减法而喜不自禁。

   诊断: 计算只是数学的一部分。创意力与解题能力比计算能力更为重要,年级越高,越是如此。从父母那里学会加减法技巧的孩子,只会一种方法。但是自觉自悟掌握其方法的孩子,可能会根据不同的题,自行研究“对策”。

   药方 :全平国在教学中,给孩子们布置加减法作业后,总是不忘问一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得到答案的?”结果发现,孩子们的方法五花八门。例如7加8等于15这道题,女儿是这样告诉我它的算法的:“7加3不是等于吗?这样,原来的8,还剩下5,所以加起来就是15了。”还有的孩子说:“7加7不是14吗?再加上1,就是15啦。”教制造庸才,不教则培养天才。

  5误区五:让小学孩子参加竞赛

   症状: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要想成为数学优等生,一定要参加数学竞赛。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参加竞赛,甚至送孩子去数学竞赛培训班。

   诊断: 数学竞赛题有一定难度,必须学习高一两年级的课程才能做出来。要想参加竞赛必须先行学习,先行学习则会让孩子疲惫不堪,继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一些平时学习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常常因此自卑自责:“我是不是很笨,这么多题都做不出来。

   药方: 尽管全平国经常为数学竞赛出题,却反对女儿参加数学竞赛,他的女儿上小学时从未参加过数学竞赛。“反复、机械的训练只会让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这是参加数学竞赛前准备工作的必然后果。

  6误区六:重预习不重复习

   症状: 很多家长诱惑孩子多预习,认为先行学习能领先同龄人一两年。也有家长吓唬孩子说:“别人都在学习,就你不学肯定要落后。

   诊断: 先行学习是一个美丽的陷阱。理解分为“关系性理解”和“工具性理解”,前者是指对概念或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后者是指能根据相关定义解出答案,但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先行学习容易造成孩子 “工具性理解”,而非“关系性理解”。因为先行学习的重点是加快速度,所以授课时重在教学生解题方法并进行反复训练,以便短期内提高成绩。这样一来,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乍一看是取得了不错效果,但弊端很快就会显露出来——题型一变,就不会解题了。

   药方: 复习比预习重要。教孩子新知识时,10%的时间用于导入,30%用于讲解新知识,余下的50%则要用于理解和消化,最后的10%用于整理。如果学得过快,那些未能完全理解得内容会成为绊脚石,让孩子一路磕磕碰碰,吃尽苦头。“比人早”并不算什么本事,学习上应该注重“比别人理解得更深”。相比一味地向前奔跑,反复地复习、回顾,充分消化,更能让孩子真正掌握知识。

  7误区七:过于看重小学成绩

   症状: 喜欢“快点儿”,在孩子的教育上希望尽早决一胜负,一些家长仅凭一张小学成绩单就想判定孩子的未来。

   诊断: 小学成绩大多情况下都是“泡沫成绩”。家长只要在考试前夕带着孩子努力复习,成绩肯定差不了。这种泡沫成绩坚持不了多久,小学高年级时就开始渐渐褪去光彩。小学成绩证明不了什么,真正的比赛还没有开始。

   对策: 小学阶段是培养主动学习习惯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关键阶段,重在调整心态,为今后打基础,而非学习知识和技术。主动学习与自主思考并非一日养成,也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会伴随孩子一生,成为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能发挥其无穷潜力。要努力在10岁前,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与自主思考能力。

(一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