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不允许戴着红顶赚黑钱 环评机构要脱离

08.03.2015  07:55

陈吉宁答记者问

   京华时报记者:今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在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意见的时候,特别指出环评方面的问题突出,在未批先建甚至红顶中介等问题背后,隐藏的是环保监管的失职和腐败问题,请问陈部长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又如何应对环保系统内腐败的问题?谢谢。

  陈吉宁:2月9日中央巡视组向环保部通报了中央巡视的情况。环保部高度重视,成立了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一个月以来,我们开了多次会议,来落实整改的工作,一件一件的分析,一件一件的落实。应该说,中央巡视组提的这些问题,切中要害,实事求是。这些问题反映的不仅是环保部自身的问题,也有整个环保系统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包括制度上的漏洞,包括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工作作风问题。我们提出“三个结合”,即整改要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的笼子扎牢、扎密,要跟新环保法的实施结合起来,要和环保部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陈吉宁:我们将开展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的环评违法行为,要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把一些情节恶劣的企业移交司法。要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表明我们的坚决态度和信心。

   陈吉宁:二是彻底解决您刚才提到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我们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我在这里向媒体朋友承诺,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陈吉宁:三是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要让它阳光化,压缩环评审批权的空间,强化两项宏观控制,一个是项目落在什么地方?不能把一个不该建的项目放在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保护源地,另一个是要强化行业的污染源总量控制。同时,我们要下放审批权,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

  陈吉宁:四是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要把环评项目从环评开始到审批到验收,全部向社会公开。要把这个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阳光环评”。要把政府和企业同时放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

  陈吉宁:整个的整改情况,我们最后将向中央报告,也会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谢谢。(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事实+

   环保部责令“红顶中介”退市

  环保部6日曾介绍称,环保部近期对一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不符合资质条件的环评机构、环评技术人员进行了处理,共涉及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此前环评领域的问题曾被中央巡视组通报。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表示,在进一步加强环评机构监管方面,下步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求所有具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单位全面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彻底解决“红顶中介”问题;二是近期将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严格规范从业行为,授予地方环保部门对环评机构更大的监督管理权限;三是全面公开环评资质受理、审查、审批信息,全面公开环评机构相关信息和诚信记录;四是环保部将组织新一轮环评机构专项执法检查,对专项检查、日常管理和公众举报中发现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决不姑息。

  2月9日下午,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指出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存在6大问题,一是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环评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二是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三是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四是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五是把关不严、批而不管、越权审批不仅导致污染隐患,而且加大权力寻租空间;六是地方环保部门环评审批中腐败问题易发。(腾讯新闻综合澎湃新闻、中纪委网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