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宁生:广东产业发展对核心关键技术需求旺盛

07.03.2016  17:37

  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广东代表团团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主持会议并对当天的会议做了简短介绍。据悉,下午的全体会议分为两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后一阶段接受中外媒体提问。

  黄龙云说,广东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媒体的大力支持。“我们和媒体一路携手走来,虽然有时风雨兼程,但阳光总在风雨后。”

  据了解,此次广东团开放日活动共收到110家新闻单位的采访登记,共有2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前来采访。黄龙云对记者们的敬业表示衷心感谢,对大家前来采访表示欢迎,并表示将为媒体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便利。

  主持人还现场介绍了广东团新闻报道组两位新闻联络人。主持人话音未落,两位新闻联络人便一一起身,将提前准备好的示意牌高高举起,上面清楚地写着各自的名字和联系电话。众多记者纷纷拿起手机和相机,拍下这贴心的一幕。

  在全团会议的第一阶段,11位代表围绕“十三五”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民生事业等多个领域建言献策,受到中外媒体的关注。

  1.焦点 “十三五”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

  建议在粤建国家大科学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何宁卡认为,这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关键。

  何宁卡建议,国家支持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优先布置更多重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国家大科学中心,进一步凝聚高端创新要素,广东是国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建设最多的省份,目前在建(落户)东莞散裂中子源等7个重大科学工程,已具备承担建设国家大科学中心的条件。

  此外,何宁卡提出,国家可支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广东探索实施推进投贷联动试点、支持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等16项改革事项,并允许广东在更多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持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深圳市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

  广东有能力建国家实验室

  黄宁生认为,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广东在全国创新驱动大局中的定位和需求,国家“十三五”期间可在广东科技创新领域布局建设若干体量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化等创新全链条的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黄宁生说,目前广东全省上下形成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强烈共识,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产业发展对核心关键技术的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广东有基础、有需求、有能力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对于如何打造创新全链条的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黄宁生具体推荐了4个领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和材料科学技术、南海科学研究。

  5.焦点 民生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

  建“三医合一”机构推进医改

  周海波指出,目前医疗、医保、医药的改革分属不同部委管理,发展不够协调,削弱了医改应带来的红利。他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置一个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医改的部门,将卫生计生部门的医疗管理职能、发改部门的医药价格管理职能、人社部门医保管理的职能统一起来,组建一个“三医合一”的机构,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管理,以解决问题。“可以将三医作为大健康统一设置,建立卫生福利部;也可以将上述三个职能统一划归国家的某个部委办,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

  周海波还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改变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回旧公益实现分级诊疗等措施是医改成功的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原校长贺优琳:

  将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

  “学前教育一个月的学费可以读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高中,因为绝大多数高中都是公办的。”“全面二孩”放开,学前教育问题再次进入代表们的视野。贺优琳建议,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将九年义务教育向前延长至12年,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贺优琳说,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我国各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普遍不足,导致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办幼儿园稀缺,幼儿教师严重不足,为争取优质资源,家长为子女上好幼儿园报名彻夜排队。

  贺优琳提出,至少要有80%以上的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公办幼儿园,完全由政府投资,教师有编制,享受公办待遇。建议尽快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给予地方充分的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支出责任,使地方政府有更大能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易凤娇:

  别让外来工成“城市过客”

  “城市的繁荣有我们的功劳,却没能留下我们的脚步,我们只是无奈的打工族。”易凤娇引用打工诗人的这句诗词,呼吁加快异地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

  “由于各方面的制度约束,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向城市‘移而不入’的现状。”易凤娇举例说,曾有一位网友给她留言,说自己离乡来到城市做饭带孩子,却不能办理居住证。“难道做饭带孩子,对社会就没有贡献吗?”网友的这句留言引发她的思考。“我们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和贡献群体,应该重视异地务工人员,消除我们的过客心理,推进实现从流动到流入的转变,让我们尽快融入城市。”

  易凤娇建议降低入户门槛,提高人口城市化率,赋予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将异地务工人员居住问题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规划,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对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均等的服务。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毕嘉琪 黄应来 戴晓晓 黄颖川 洪奕宜 赵杨 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