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守护青山绿水 统筹全面协调发展

06.07.2017  20:14

梅县区石扇镇大鸿岗曾被水土流失侵蚀的山坡地现已种满柚树   (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张  柯

  见习记者  林婉萍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5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着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发展所带来的绿色福利也真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梅州前不久落幕的第十七届“世界天然提取物展览会”上,位于平远县的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手握价值2100万元的意向订单载誉归来,而来自欧洲、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更对该公司从梅片树提取的精油、香料等新产品表现出极大兴趣。

  华清园公司是我市绿色发展的典范之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华清园、中大南药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在科研攻关方面取得质的突破,其所在区域掀起林下经济热潮。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主抓的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又为绿色经济加速发展开疆辟土。

   重污染昨寸草不生

  强治理今绿树成荫

  2012年,我市启动实施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4年新增碳汇林221.4万亩(2016年),相当于新增了4761个马鞍山公园。

  位于梅县区丙村镇与雁洋镇交界处的称子屻碳汇造林抚育点项目,省林业厅领导曾带队多次到现场调研。牵动众人心的是这3549亩受污染的秃顶荒山,能否再度穿上绿色“新衣”。早年受化工厂废弃物污染,称子屻山场只剩下裸露岩石与随风摇曳的芒草,成为S223沿线生态景观带的一道“疮疤”。为改变这一境况,市委市政府果断关闭化工厂,彻底切断污染源,并在2014年启动复绿工程。尽管治理过程一波三折,但在梅县区委区政府强力推进下,所有酸性土壤完成改造。经过三年抚育,当年的树苗现在平均树高已达3.2米,长势良好,目之所及已成为一片绿的海洋。

  随着受污染土地的修复,附近村民重新开发山林地,发展金柚种植。梅县区林业局营林股工作人员吴雪东告诉记者,目前称子屻山场已列入该区新建森林公园后备名录。

   荒地摇身成“宝地”

  绿色经济奏“强音”

  因生态治理而获益群体远不止称子屻山场周边居民。五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林业、水务、环保等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四大林业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监测治理及环保能力建设等工程。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例,据市水务部门统计,多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18.62平方公里,新增24085公顷土地种植经济林果。

  崩岗侵蚀区是梅州水土流失最严重、危害最大、最迫切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区。为此,我市突出重点,实施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将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和养殖业,实现治理水土流失和耕山致富的双赢。据了解,近年来,我市除中央、省、市、县财政专款外,还吸引民间资本2.8亿元投入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梅州科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受益者与参与者。该公司在梅县区石扇镇大鸿岗原崩岗点下游承包了200亩山地发展金柚种植产业。站在山坡上望去,金柚园颇具规模,并已安装先进滴灌系统。该公司负责人黄春辉说,这是他第二次从原崩岗点流转土地,早年流转的百亩土地已成为企业发展金柚产业的“宝地”。而今年6月中上旬的持续强降雨也并未对他的柚园构成威胁。西南村村民黄翘文也向记者坦言他的喜悦:“治理之后,再没发生过泥沙掩盖农田了。”“有种无收”的无奈已是过去式,村民也已重新开荒耕作,多了一份收入。

  目前,我市从事林下经济的人数达80多万人。据市林业部门统计,2016年我市林下经济产值达57亿元,林农人均纯收入达10148元,其中来自林下经济收入达1520元,占14.9%。与此同时,随着梅片树、南药红豆杉等林药基地规模扩大及铁皮石斛、金线莲等林下经济作物推广,龙头企业将带动更多群众投身到林业产业化发展中。

[汕尾]开展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督查
根据《广东省林业厅关于做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省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