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故居:象湖探此舍 红杏耀山房
宋湘故居
【关键词】
宋湘
宋湘(1756—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生于乾隆二十一年,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斐然的清官。出身寒门,聪明好学、出口成章,《光绪嘉应州志》称其“九岁学为文,下笔有奇气”。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壬子科乡试中名列第一,高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高中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并选翰林院庶吉士。同年十月,因父去世丁忧,先后任惠州丰湖书院、广州粤秀书院山长。嘉庆十年(1805年)返京销假,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四川及贵州乡试主考官等职。嘉庆十八年(1813年),出守云南曲靖府,后署广南府和永昌府等诸府知府。在滇期间,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兴利除弊。道光五年(1825年),升任湖北督粮道,次年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享年70岁,有《红杏山房集》《紅杏山房遗稿》等流传于世。宋湘与姚德胜、丁日昌、丘逢甲、张弼士、李惠堂、黄遵宪、罗香林并称为“梅州八贤”。
宋湘少时题于家乡安丰寺之山形诗
【问迹寻踪】
宋湘在梅州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许多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在中国客家博物馆里,就竖立着一尊的铜像,受到后人的瞻仰和怀念。仲夏,我们来到位于梅县区白渡镇的宋湘,缅怀追忆这位“广东第一才子”。
楼浓红杏雨 溪淡绿杨烟
石窟河蜿蜒南下,流经蕉岭后,来到了一个古朴而又安详的集镇,它就是白渡,宋湘的故居就位于梅县区白渡镇创乐象湖村。在其所作的《家园杂忆四十韵》里,宋湘这样描绘故乡的风貌:“籍隶梅州古,邦名白渡前。衡门当水曲,老屋负崖巅。鳞次比邻接,瓜绵一脉延。世吾过二十,族众约三千。鸡犬家家有,桑麻处处连,先畴耕共牧,旧泽诵兼弦。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一幅典型的岭南乡野风光。
斗门楼,门额楷书“太史第”
沿着村道来到了象湖村的宋湘故居所在地,因此地后山形似一头躺着的大象,屋基下原是一片湖洋田,因此取名叫做象湖。宋湘故居坐东北向西南,正大门牌匾上书“太史第”三个大字。宋湘殿试成绩优秀,被钦点翰林,任职编修,官居太史,所以他的故居也被称为太史第。左右门联为“赋梅世第,编竹元家”。门下左右有一对石鼓——在古代,只有官员和富豪才有资格使用石质门当。进入太史第,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大的门坪,门坪上晒满了花生,一派农家丰收的景象。在门坪上可以看见太史第的正大门,门上有一个牌匾,上书“解元”二字,门联为“象贤衍庆,崇德流徽”。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37岁的宋湘参加广东乡试,名列第一,高中解元,故有此牌匾。
正大门额署“解元”
宋湘故居内部装饰并不浮华,没有雕梁画檐、鎏金毓彩,给人感觉相当朴素,如果不是各个厅堂、大门上一副副充满才气的对联,人们断然不会把这座简朴得近似普通民居的老屋与曾经当过大官的宋湘联系起来。下厅有一副对联,联曰:“坐对贤人酒,家藏太史书。”宋湘好酒,他曾在诗中感叹道:“春衣须着都堪典,何处垂杨有酒楼。” 中堂正墙两面挂宋湘题并书的对联,联曰“礼乐农桑今之三代,和亲康乐古为一书”。
中厅
中堂墙上还挂有一幅宋湘少年时题于安丰寺的山形诗,诗呈宝塔形,也酷似山形,相当独特,体现了宋湘出众的才华和创意。诗上有八个“山”字镶嵌其上,头角峥嵘,初读不得其解,经人点拨,方知要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首尾相接回旋而读,可得诗句为“山外青山路曲弯,高山流水响潺潺。深山百鸟声声叫,路上行人万里难。劝君莫做江湖客,饥寒夜夜在山间。人人说道东山远,我到东山八座山。”诗中所吟咏的东山为白渡名山乌罗嶂,该山横亘于象湖村东面,俗称东山。全诗八句五十六字,明白如话,有客家山歌的风格。
宋湘故居厅堂内外,极少雕饰,质朴无华。
宋湘故居内还留有宋湘出生的房间和读书的房间,上堂设有神龛,用来祭祀宋氏先祖,神龛上书“京兆堂”三个大字,乃是宋氏的郡望所在。宋湘的“本家”北宋著名文学家宋祁曾有词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湘在他的诗中化用为:“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并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红杏山房。 据白渡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宋湘故居始建于清代,1984年和2007年曾两度维修,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三堂两横一围龙,灰瓦面,土木石结构,总面阔37.5米,总进深53.4米,占地面积约1950平方米;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0米,总面积13870平方米。宋湘故居跟普通的民居并无多大区别,不但不富丽堂皇,甚至还略显简陋,这与他为官清廉有关。在旧时人们的观念里,升官总是与发财联系在一起,一般人当官后,只要有条件,都会拿钱回家买田修屋,为家人和子孙置办产业。宋湘当官后,家里人以为他也有钱了,于是修书一封,要他拿钱回来买田做屋。宋湘看后回信道:“子孙若如我,买田作什么?子孙不如我,买田又如何?”短短二十字的一封信,体现了宋湘高尚的官德人品。斯是陋室,然君子居之,又何陋之有? 宋湘故居内本来还存放有“宋芷湾先生赞像”碑刻及“芷湾宋先生之墓”石碑,现在被暂时寄放在了白渡镇政府内。宋湘去世后,初葬于梅县城西教子岃,后觉不妥,换杉木棺改葬于廉子垇。民国六年(1917年),梅县县长林玉铭(林则徐嫡孙)仰慕宋湘才名,邀请白渡父老宋时亮等募款,在白渡圩老鸦山重葬宋湘。另勒碑铭刻宋湘遗像和像赞,置于梅城南门八角亭,后移回宋湘故居。像赞曰:“呜呼先生,为国之鹄,滇海斩蛟,汉阳转粟,呜呼先生,为世之师,白华邑露,赤棣迎曦,草圣诗王,旷世希有,五岳撑胸,更沃以酒,飘然巾帻,坡老须眉,千秋万岁,视此刻词。”
倜傥才子 清廉官吏
宋湘善书法,《广东通志》称“湘书行草兼备,且在书写笔具上独辟蹊径,凡毛巾、草刷、扫帚、蔗渣,信手拈来,亦能矫若游龙,而兴之所至,不论士庶,皆乐应题写。”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龙藏宋墨题咏》评曰:“芷湾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
宋湘为人豪放不羁,尤擅长行草,但他还兼工楷书,一手馆阁体写得圆均方正。宋湘高中解元后,意气风发,进京参加会试,本欲一举夺魁,却无奈名落孙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湘笔走龙蛇的书法,不符合科举考试所提倡方正圆匀的馆阁体的要求,于是宋湘苦练楷书。第三次参加会试,宋湘已经练就一手漂亮楷书,顺利考中进士。 在白渡圩镇上,有一个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宋湘文化广场,广场旁的宋湘文体中心内设有宋湘纪念室,陈列大量宋湘书法作品的拓片和复印件,细细品鉴,这些书法作品无不精神圆满、雄浑矫健、充满着宋氏风格。 宋湘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大清官。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宋湘在外为官20余年,既当过翰林,也当过10余年的知府,甚至在晚年还升任了湖北督粮道这个肥缺,按理说应该比较富有才对。可是他却为官两袖清风,家无余财,不贪不腐,甚至还捐出自己的俸银帮补百姓。云南地处偏远边区,当地州府财政拮据,他初到曲靖,便捐出薪俸购买纺车500辆;在永昌府时,捐银1700两创办书院,府属有数股土匪作乱,他自捐军需银8000两剿匪,不费公家斗粟。当地百姓无不感恩戴德,建生祠祀之。所以当他去世时,竟然无钱殓葬。湖广总督池春生派官兵扶柩回乡,因条件所限,家属只能将他安葬于梅城附近的教子岃。
【专家视角】
滇粤百姓至今思宋公
记者:朱馆长,你好。众所周知,宋湘是我们客家地区的一个大才子,他不单精通四书五经,还善于诗歌和书法创作,他在书法和文学上有什么成就? 朱迪光(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宋湘是清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磊磊落落,豪放不羁,与黄遵宪、丘逢甲合称为岭南客家三大诗人。清末胡曦在其所撰《梅水汇灵集》中把宋湘及其同代诗人黄香铁、李黼平并称为梅诗三家。宋湘关心民生,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宋湘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深受收藏界和民间的喜爱,有评论家说他的书法高迈雄奇、潇洒自如、自成一格。现在我们梅县区博物馆就收藏有数幅宋湘的真迹,在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上,我们提供馆藏的宋湘真迹拿去展览,受到了观众的热情围观和一致赞许,原计划半天的展览时间因此改为一天。 叶剑英元帅也非常喜欢宋湘的书法作品,在其西山住所的大厅墙壁上高悬的就是武汉市总工会敬赠的宋湘晚年任湖北督粮道时,在汉阳龟山古琴台用竹叶所书的《伯牙琴台题壁》拓片挂轴,现藏叶剑英纪念馆。 记者:民间流传着许多宋湘的逸闻轶事,为什么宋湘深受民众的喜爱与尊重,这和宋湘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 朱迪光:宋湘才华横溢,为人倜傥风流,幽默诙谐,民间向来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逸闻轶事,对于这样一位才子,民众肯定是非常喜爱的。当然,有些与宋湘有关的故事属于稗闻野史一类,是一些好事者把别人的事情移花接木到了宋湘身上,并不真实。 另一方面就是宋湘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由于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生活并不宽裕,所以他更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深受民众的欢迎和爱戴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说他在云南为官13年,为当地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心。他从京城来到云南曲靖后,见当地地瘠民贫,便自捐俸银购买纺车,指派其妻王素云教民纺纱织布,当地民众称这种布为“宋公布”。与此同时,宋湘在云南曲靖治理水患、种植山林、兴办教育、剿除匪患等等,他的这些作为,不但为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促进了当地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曲靖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宋湘被调离云南时,当地百姓夹道相送,依依不舍,他在诗作中写道:“十年心迹众人看,回首云山路屈盘。前日出关星来落,怕教父老别离难。”从中可以看出,宋湘深受民众的喜爱。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
宋湘纪念室前的宋湘石雕像
【逸闻轶事】
殿试试卷回流家乡
宋湘的殿试试卷共1800多字,用正楷书写而成,字体刚健圆润,结体整齐,是典型的馆阁体。
在白渡宋湘纪念室内,有其殿试试卷的套印本。从附在试卷末黄锡铨所添加的后记中可以得知,这张试卷不知何故从皇宫中流出,后由知名历史学家陈垣(字援庵)于琉璃厂获得,转赠给民国参议员黄锡铨(梅县人)。黄锡铨和他的门人黄冈寿(蕉岭人)集赀套板印500本,送给宋氏族人和喜爱宋湘书法的同乡人。相传,宋湘殿试那天,风沙大作,笔墨胶滞,难以书写,突然有个侍卫趋前,为宋湘褰衣障风,才顺利完成答卷。现在看到试卷上,确实有风檐寸晷的痕迹,也印证了这个传说。后来宋湘访得其人,原来是同乡徐星谿(即徐庆超,乾隆年间武进士,蕉岭人),于是两人结为知己,宋湘还教习徐星谿书法,并为徐的肖像《春波洗砚图》题字作颂,两人的友谊传为佳话。
伯牙琴台题诗成绝唱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宋湘督粮北上。一日酒后,他登临汉阳龟山古琴台,用竹叶代笔,蘸墨题壁,首先写下“高山流水”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又写了《伯牙琴台题壁》诗,诗曰:“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此曲不传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到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书法洒脱古拙,气势磅礴,后人怕被风雨剥蚀,即请匠人刻于石上,遂完整保存至今。题诗“吾去矣”的宋湘,因疲劳过度,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时去世。巧合的是,其生卒为同月同日同时辰,为一大奇事。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责编:曾秋玲
撰文:梁 威 摄影:连志城 版式:叶颖聪 校对:吴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