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去哪儿了?——四川探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0.04.2015  14:03


“官司”去哪儿了?——四川探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4月9日电(记者吴光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辈子要多尽孝,老辈子要多理解儿女哦。”坐在四川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有着30多年调解经验的眉山市西龙镇司法所所长赵新元,语重心长地对一对赡养纠纷的当事人父子说道。

 

  作为调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民间高手”,自2014年7月起,赵新元每周都到眉山中院“坐镇”搞调解。

 

  “一件案子基本7天就能调解完,如果走司法程序,从立案到判决最快也需要1个多月。对老百姓来说,来回奔波不但累还花钱。算个来回账,还是调解更划得来。”赵新元说。

 

  2012年,眉山市两级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纳入全国42个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

 

  2014年,全市社会矛盾纠纷总量71566件,法院判决仅3712件。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官司”去哪儿了?通过被当地群众称为“喊得应、接得起、划得来”的诉非衔接机制,非诉组织化解了58053件,诉非平台分流了9801件。

 

  “生了病可以通过吃药解决,就不必动手术,能够通过门诊解决,就不需要住院。生理病如此,社会病也如此。”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楠说。

 

  两年来,眉山市鼓励支持了律师、物业、保险等181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建立,并将“民间高手”请进法院,设立调解室开展工作。全市行政机关共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41个,各区县、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农村和社区每10户设1名调解员或信息员。

 

  如何让已经来到法院的当事人了解和选择通过非诉讼渠道解决纠纷?

 

  记者采访时发现,眉山的两级法院均设有诉讼辅导室。“很多老百姓不了解打官司的风险,最后的判决结果往往跟预期差距很大。诉讼辅导可以实现案件的有效分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调解中心主任樊俊说。

 

  通过诉讼辅导,案件被一分为三:一部分当事人自行和解;一部分当事人愿意选择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法院委派给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机构进行调解;当事人明确不同意调解的,法院立案进入诉讼程序。

 

  针对过去调解“说话不管用”的问题,诉非衔接机制通过司法确认,赋予了非诉调解协议的强制效力。一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除了组织和效力“接得起”,诉非衔接机制还将矛盾纠纷中双方认可的事实进行记载固定,一旦调解不成必须“打官司”,对无争议的事实不再进行法庭调查,提高了诉讼效率。

 

  2014年12月,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园区党工委、管委会联合视高镇政府、视高法庭、派出所、律师成功调解了一起劳务纠纷。工厂因资金链断裂,负债2.8亿元,被拖欠工资达半年之久的工人爬上楼顶,情绪激动。

 

赶到现场后,视高法庭法官立即就地开展诉讼辅导,引导工人走正常渠道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法官和管委会工作人员向厂方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并深入分析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利害关系,厂方同意调解处理,并出具工资欠条。法院随即对调解协议以民事调解书的形式进行司法确认。最终,128名工人被拖欠的184万元工资被成功追回。

 

 

 

(责任编辑:杜淑琴)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