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贪腐导致的明末银荒

25.05.2014  12:16
摘要:明王朝立国之初,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非常严厉,朱元璋规定:“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

        史鉴散照

        □吴钩  文史学者

        明王朝立国之初,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非常严厉,朱元璋规定:“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赵翼《廿二史札记》)。贪污60两银子以上,就是死罪,不但要枭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每个地方衙门的旁边,都设一个剥皮行刑的皮场庙。

        朱元璋在世时,这一严厉的反贪立法确实对官员造成巨大的威慑,一些官吏纵敢贪污,也是心怀恐惧,“暮夜而行,潜灭其迹,犹恐人知”。但随着法制的松弛,官场腐败很快就死灰复燃,至中晚明时,官吏贪污已经明目张胆,“纳贿受赂,公行无忌”,以至“无官不赂遗”、“无守不盗窃”。

        中晚明最出名的大贪官,大约要算嘉靖朝的严嵩、严世蕃父子。根据严氏被抄家时登记的一份财产清单《天水冰山录》,从严家抄出的金锭、金条、金饼、金叶、金器、金首饰共计3万多两;白银201万两;银器和银首饰1.36万两;玉器875件;古画3200余轴册;锦缎绢绫4.1万余匹;其他诸如象牙、犀角、玳瑁、玛瑙等珍玩无数。如此巨量的财富,即使几辈子花天酒地,显然也是挥霍不完的,真不知道他们贪这么多钱财来干什么。

        明朝那时候,贪官们还想不到将庞大赃款转移到海外、存入瑞士银行。国内虽然也有钱庄、银号,但将数以百万两计的银子存到银号,委实也太招惹人注意了。所以,贪官们除了将财富用于无度的挥霍(严氏父子得势之时,生活之奢华,令人瞠目结舌:“溺器皆以金银铸妇人,而空其中,粉面彩衣,以阴受溺”)之外,通常都是在家中囤藏起来,以图世代享用不尽。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名大贪官,就是这么总结贪污经验的:“复壁藏金,为永久计”。

        不过像严嵩、严世蕃这样的巨贪,以“复壁”的小小空间,肯定是不够囤积财产的。严世蕃是聪明人,另有高招:“掘地深一丈,方五尺,四围及底,砌以纹石,运银实其中,三昼夜始满,外存者犹无算”(事见晚明笔记《泾林续记》)。我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个囤藏银子的地下室,大约有10立方米,至少可以储藏上百万两的银锭。严家昼夜运银子,用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将这个地窖堆满。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