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连降七级”预示新思路

18.07.2014  10:39

   东莞时间网讯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大老虎落马,省部级官员被双开已经是中国反腐图景里的常见场景。然而,前日中纪委发布的3名副省级官员处分通报中,公众却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云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因失职渎职等行为构成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取消副省级待遇,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江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智勇因行为构成严重违纪亦被开除党籍,取消副省级待遇,降为科员。

  官员连降七级,如此跌宕起伏的情节,过去只在古代演义小说中见过,无怪乎网民争相围观。新京报网网友“胡印斌”说,如此巨大“落差”,不用说官员本人可能难适应,连旁观者都颇有些意外。这样一个曾经沧海的高官,会当什么样的“科员”,他能服从管理吗?其上级又是否敢管理?想想都觉得新鲜。

  的确,现实中,一个省委常委和科员之间,有着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差别。比如,省委常委一般是有专门的勤务人员和专车等待遇的,住房条件也非一个科员所能比。现在陡然而降七级,他原有的配套待遇会取消吗?如果没了专门服务班子,搬到更简陋的房子里,他将有怎样的感触?再者,具体到工作安排,想必更让人“头疼”。曾经高高在上的省委常委,突然“空降”到某个单位,估计单位同事都会有点费神:应该如何和这样一个曾经需要“仰视”的高官共事,让他负责打印材料还是接待纳税人办业务?无论哪种情形,想想都觉得新奇。

  无可否认,种种想象的确让很多网友倍感好奇。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想象依然还是一种传统官本位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反映的,不是官员作为纳税人所聘请的公共服务员的现代职业分工的属性,而是一种陈旧腐朽、脱离时代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意识。这其中,真正有价值的猜测可能只有一个:如果被降职官员个人对于公务员职业的理解不做更新,其所在环境和体制也不对这种现代的、专业化的伦理追求做出制度性支持,那么,被降级的省委常委就一定能当好“科员”吗?

  网易网友“生命不息”则指出,公众之所以会对这种连降七级抱有好奇,大抵还是源于类似处分的稀缺性。一直以来,大家只见官员的快速晋升,甚至边腐边升,却鲜见降级。按道理,揆诸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官员的升与降,原本就应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有升就应该有降,理政问事不当,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损失,降级顺理成章,岂能只升不降?当下的连降七级只能表明,以往在官员的升降管理上过于粗疏宽松,尤其是“只升不降”、“多升少降”的惯例,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公众乃至官员群体的错误理解。

  这些年来,官员辞职开始越发多见,对此,人们也开始经历一个从迷惑到理解,从侧目到宽容的过程。然而,当下发生的这种官员连降七级的处罚,却因不多见而引发巨大想象和猜测,也属正常。不过,换个角度看,随着现代政治的逐步推进,以及对于官员升降管理更趋精细和科学化,这样的猜测和想象理应会越来越少。钱江潮网友“尼哥德母不是母”提出,官员连降七级是高调治吏的新动向。TA说,按照中纪委的通报,张田欣、赵智勇二人的谋取私利还没有到受贿索贿的程度,只是没收两人的违纪所得,而不是非法所得,不以法律治罪。这一分野,也是党纪和国法之间的区别。这说明,当下反腐出现了发现官员一旦出现违纪行为就迅速拿下,不让官员带病在岗,不让病情有发酵空间的新动向。这种防微杜渐、露头就打的震慑力,其实比发现官员涉及贪腐犯罪再来查处还要大。的确,官员连降七级不仅仅是一种让人感到新奇的党纪处分,某种意义上,还预示了执政党治党治国的新思路,这自然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