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官方活动何需吉尼斯纪录“贴金”?

09.05.2018  10:05

  ■ 徐林生

  1日晚,在西安城墙文化节上,1374架无人机在城墙南门上空的编队飞行表演出现失误,本应唯美的画面变成“乱码”,万众期待的“空中芭蕾”变成“尬舞”。主办方承认表演出现失误。虽然如此,吉尼斯官方还是于当晚向主办方——西安城墙管委会颁发了“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纪录证书。据悉,无人机表演项目共花费财政资金1050万元。

  “无人机表演”“花费1050万元”“吉尼斯纪录”,这些原本就吸睛的热词,由于无人机“尬舞”,瞬间被放大关注度,舆论批评和网民吐槽在所难免。对于表演失误,主办方表示正在查找原因。暂且不论表演失误原因,令人反思的是,我国诞生的吉尼斯纪录,许多都有官方的影子,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文宣动员,都能发现政府的“有形之手”。官方举办的活动,为何总喜欢拿吉尼斯纪录“贴金”?意义何在?

  首先,吉尼斯纪录早已忘了“初心”,其收集的各种“最”,从最初的有意义、有价值,明显滑向无聊、奇葩、重口味。在中国创造的纪录,绝大多数是拼数量和规模,搞“人海战术”和“钱海战术”,充其量满足了国人财大气粗、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心理,根本说不上有什么独特性、极限性和创造性可言。

  其次,官方主导难脱“劳民伤财”的观感。这些活动,需要动员多方力量,动用纳税人的大笔公帑,看起来轰轰烈烈,媒体全方位报道,而公众“观感”日渐负面。事实上,在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情况下,我国任何一级官方机构只要有需要,打破“人海战术”或“钱海战术”式的吉尼斯纪录,几无难度,但如此纪录意义何在?

  说到底,吉尼斯纪录是英国人发现的一门生意,它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收集这“最”那“最”,通过发行书籍、影像资料、广告及授权等方式获取利益。为把生意做大,吉尼斯自然乐见有政府官方参与相关活动。但是,改革开放40年,国人视野越来越开阔,越活越自信,官方完全毋需日渐没落的吉尼斯纪录来刷存在感了。为顺应民意计,有关部门别再为吉尼斯的生意背书,拿吉尼斯纪录为官方活动“贴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