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老人去银行“定存” 7年后变“理财产品”

18.05.2016  19:13

  对于没有金融领域从业经验的老人,不建议他们亲自投资个股、期货、贵金属T+D等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梁素雅 摄

    日前,家住旧城的郑老伯气愤地报料称,7年前老伴去银行定存的钱,被工作人员骗了买理财产品,当时说好6年能取的,如今要10年才到期,若要提前取则收益减半。辛苦攒下的养老钱,如今因病急用的时候才发现当年上当了。近年来,老年人理财被骗落入陷阱的例子常见报端。难道老人的钱就这么好骗?大部分老人理财知识缺乏,容易误信“宣传”。业内人士提醒,老年人理财以稳健为主,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莫贪小便宜轻信他人。

  报料▶▷老人去银行存“定存”7年后“定存”变成“理财产品

  2009年,住在旧城的郑老伯60多岁的老伴拿着9000元私房钱,偷偷到了某国有银行南门分行,计划把这笔钱做三五年的定期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年纪大了,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私下留点钱,关键时候可以应急。”郑老伯说,这笔钱老伴没有让子女知道,甚至他也是最近才知道的。老伴拿着钱到了银行后,跟银行工作人员说,这笔钱只想存三五年定期,不能长时间,因为毕竟这钱是应急的。

  银行工作人员则向她推介了另一种类似的理财产品。“她说,买这个能分红又有高利息比定期存款强多了,只是时间长了一点点,要10年”。郑老伯的老伴当时是拒绝的,因为10年太长了。银行人员又说,“只要够6年就能取出来了,您本来也计划定存三五年,比原来的只是长了一年时间就能取出来”。郑老伴心想,银行总不会骗人的,看在多点利息和分红的份上,就听信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话,买了这个理财产品。

  最近,郑老伯的老伴心脏病发,想把这笔钱取出来。郑老伯便接过她的凭据到银行准备取钱。郑老伯到银行后,工作人员说时间还没到,上面写着10年期的,如果提前取出,只有一半的利息,大概700元左右。

  郑老伯很气愤,银行欺骗了他老伴,说好的6年变成了10年才能取,他担心妻子身体不好,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这笔钱到期的那天。还有,2009年至今快7年了,只有这么点利息。“银行工作人员就是骗我们老人家不懂。我还找到行长理论,但行长说,当年的工作人员早就不干了,找不到谁为此负责。

  按照2009年5年期定存利率是3.6,郑老伯妻子存9000元至今有6年多近7年时间,按6年算,利息也有1944元。如今,如果要提前取款出来,只有700元的利息,当年所谓的高利息和分红,还不如定存收益高。

  原因▶▷不懂理财 轻信他人

  事实上,像郑老伯的老伴那样遇到理财陷阱并非个案。笔者上网百度关键词“老年人银行存钱被骗”,可以搜索到相关信息49,900个。有的跟郑老伴的个案高度吻合。如冯老先生向3·15投诉称,5年之前,他到银行窗口存了70000元5年期的储蓄,同时,银行工作人员还向他极力推荐了一款保险,说有分红加利息,收益肯定比银行利息多。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他办了一份保险,直到今年去取钱,他才发现自己彻底被忽悠了,所谓的分红和利息还没正常的利息高。

  除了去存款被忽悠买理财产品这样的陷阱外,老年人理财受骗情形还集中在投资收藏品、公司高息借款、信托机构理财和公司高额投资回报四种投资理财方式。

  专业人从近些年来老人理财被骗的案例中,归纳出老人被骗的各种原因:首先,理财知识缺乏是通病,很多老年人缺乏金融投资知识,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封闭,选择理财投资凭的是经验主义,或者是业务员的解说,其中不乏一些夸大推销之辞。

  其次,爱贪小便宜也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老人容易被一些小恩小惠牵着鼻子走,比如这家融资公司送了纸巾,那家保健品公司推出了免费体验,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往往是对方设下的诱饵就等着你上钩。

  再者,贪图高收益的结果,也很容易让老人的钱财打了水漂,毕竟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目前社会上的一些非法集资案往往打着健康、保健、高收益的旗号,专向老年人下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