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党员干部“零距离”服务百姓(组图)
党委会开在群众家。宜组宣摄
长阳党员服务队开展义务修路活动。宜组宣摄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数据黄楚平走进基层。宜组宣摄
中新网7月31日电 题:宜昌党员干部“零距离”服务百姓
作者:刘良伟 郭晓莹 贺良川 易石轩
从矛盾频发的移民大镇,到山大人稀的少数民族村镇,从人员密集的城中村,到琐事繁多的居民小区,宜昌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把党组织建在群众身边,把服务群众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收获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无处不在的“微型党组织”
61岁的曾维松是宜昌市伍家岗区共和村一名普通的无职党员,凭着作为党员的责任心,他带领村民致富,调解纠纷,与身边党员一起,帮助村民解决各种困难。近年来,60多名党员通过他的“党员工作室”服务群众150余人次。
在宜昌,像“曾维松党员工作室”这样的“微型党组织”立足社区、村落,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着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微服务”,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
截至目前,宜昌已成立了1500多个楼栋党小组、党员工作室、党员互助站等“微组织”,形成了一张覆盖社区1000多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9万余名党员的大网络,将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延伸到了群众身边。
不仅在城市,农村也以网格为基础,实现了“微组织”的延伸。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将全县划分成若干片区,形成万名农村党员户联系10万农户的管理格局,并配发“民情通”智能终端,编织起一张党群互助网。
6月份以来,柏家坪村的“云中花海”美景每天吸引着数以千计的游客,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带来了人气和财富。陈民看着美景,心里充满了喜悦。“云中花海”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正是陈民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时引进的项目。
从2011年起,宜昌市从机关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和优秀党员企业家中,选派村、社区和非公企业党组织“第一书记”,陈民便是其中之一。2012年5月,时任宜昌市夷陵区委统战部主任科员的陈民被委派到偏远而贫穷的柏家坪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带领干部引项目,改危房,架水管,修道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搬进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并依托观光农业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宜昌近2000名“第一书记”走出机关,走入农村,解民忧,帮民富,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由于“第一书记”选派的都是县镇局一把手以上的人,本身掌握资源较广,因此对老百姓最盼望、受惠最直接的项目能起到较大推动作用。比如,随着“第一书记”的选派,远安县2000多万元资金从各个渠道汇集到农村,投放到农村。
除了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宜昌在城市社区推行在职党员进社区,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实现居民需求与即时服务有效对接。如宜昌市西陵区40多个社区都建立了“帮你工作室”,6支服务队,万余志愿者,帮办和解决日常琐碎的事数以千计。
六万个“满意”背后的群众观
地处三峡坝区的乐天溪镇是移民大镇,全镇有1.2万移民和失地农民。乐天溪镇党委书记高秉政介绍,“后三峡建设期”的乐天溪镇多种矛盾频发,时常有村民上访。
为了把干部的状态调好,把群众的心气理顺,2012年以来,乐天溪镇党委开展“我为群众办件事”活动,要求全镇拿财政工资和财政补贴的公职人员和村干部460人为群众办事,每为群众办一件事,都要请群众在登记表上签下是否满意。截至6月30日,全镇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69179件,获得6万多个群众亲笔签下的“满意”。
“这6万多个‘满意’意味着,我的同事们与6万多名群众有过真诚的交流,而且还得到了正面的评价。”高秉政说,把工作交给群众评,把群众的事办好,化解的是民怨,得到的是民心。
6月底,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乐天溪镇“我为群众办件事”活动作出重要批示:“我为群众办件事”活动很好,应作为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整改阶段的好典型,加以推广。”
乐天溪镇只是宜昌党政机关创新服务机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当地2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三进五访”、“一线体验”等活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各级党员干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召开“扩大的支部(党委)会”4900多场次,征求意见建议2.1万条,现场解决问题7200多个。
“党员干部应追求老百姓‘好过’的政绩,不要追求‘好看’的政绩。”宜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蔚盛斌说,服务群众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把一件件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