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助推社区治理转型
构建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服务新模式
在宝安区海裕社区,通过一站式服务和e网式服务两种服务模式,社区能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三大类型服务,其中包含18个服务主体、96个服务平台,256项服务内容。
海裕社区成为宝安区社区治理的一个切片。这个被称为“三位一体”社区服务新模式,揭示了宝安区将工作重心从“重管理,轻服务”向“以服务促管理”转变,将服务对象从“重户籍居民、轻外来人口”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的轨迹。
转变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从民政自身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民政工作已不能单纯是基本生活保障者,必须转型为重要的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
从外部环境来看,宝安区人口总量大,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严重倒挂,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以往“政府主导式”的一元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各种社区服务问题凸显出来。
基于此,宝安区积极探索构建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服务新模式。其中,公共服务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在社区延伸开展的有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类服务,特点是注重服务的均等化。社会服务是指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自助互助服务,特点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市场服务是指通过市场调节资源,由社区居民有偿购买的服务,特点是强调提升服务效率和市场化运作。
在社区服务资源大整合中,宝安区通过推行“一核多元”,整合社区人才队伍。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社区工作站为政府管理服务平台,引导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带动各类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夯实社区基础。同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区、街道的投入,撬动社会资金,包括物业企业、股份公司、社区居民投入资金,实现投入方式的多元化。
为提供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项目,宝安区开展服务需求调研,建立服务账单,由“配菜”变“点菜”;围绕社区资源差异性大的实际,鼓励社区因地制宜,开展延时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跟踪服务等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围绕老百姓对社区服务内容、流程等不清楚,编制《社区服务指南》……
宝安区探索的“三位一体”社区服务体系,对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清晰界定,为实现社区治理模式转型、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延伸阅读
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区和谐
宝安区培育壮大社区社会组织
在多元的社区治理中,实现社区共治的责任被分解落实到一个个具体载体上,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其中关键一环。
社会组织“放得开管得住”
1994年1家、2004年3家,2014年345家,这一组飞快跳跃提升的数字,见证着宝安区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
2006年,宝安区在全市率先以区政府名义授权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2010年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5年来,宝安区民政局共资助159家社会组织735万元;累计资助119家社区社会组织461万元。重点培育满足居民需求、反映居民诉求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金额占全区总量约62.7%。
截至2014年10月底,宝安区登记和备案社会组织1010家,其中社会团体42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589家。社区社会组织共有345家(包括备案52家)。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占全区总量34%,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量”的剧增外,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健康、有序、合理,放得开管得住,更是这些年宝安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关键环节和中心要素。
2013年7月9日,国务委员王勇在宝安调研时,高度评价宝安发动社会组织共建“三位一体”社区服务体系的做法,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创新了居民融入社会的渠道,实现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值得在全国推广。
“去行政化”探索
社工、义工、社康医疗团队齐齐行动,医生为居民开展常规项目检查,帮助解答健康疑问;社工和义工向居民派发健康知识小册子……在宝安区,由各个社区服务中心举办的“爱心义诊”活动已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了解,宝安区有124个社区,目前已建成57个社区服务中心,2014年底将增至86个,2015年实现全区124个社区全覆盖。中心面向社区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家庭、青少年、特定群体、困难群众等服务对象,开展包括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助老为老服务、扶贫济困助残服务、心理咨询服务、青少年服务、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各项免费服务。服务形式温馨活泼,服务内容渐趋多样化、专业化。
为了充分整合、发挥现有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宝安区民政局引导成立新安街道海裕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带动社区25个社区社会组织扩充会员队伍、拓展活动项目,招募义工518名,引导社会组织开展活动35场次,协助发展会员325人,服务13600人次。
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在探索社会组织“去行政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图:柳艳 成维斌 梁彬彬 李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