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实址实事曝光凸显三大利好

19.10.2015  13:11

  ■ 渔工

  本报报道,今年省食品药品质量第3期公告中,我市23家单位上“黑名单”,并指名道姓曝晒了“问题企业”、“问题医疗机构”的名称及不符合规定药品的相关项目。这种曝光,群众知晓率高、威慑力强,堪称最好的诚信建设措施。

  首先,这种曝光有利于政务诚信。公开、公正执法是依法行政、取信于民的关键。在实际执法工作中,执法部门常常遭遇“人情难却”问题。执法人员刚到检查对象店里,很快手机就会响起要求“多多关照”的声音。执法人员依法检查出了问题,请求从轻发落的手机铃又频频响起。“人情执法”往往是人情社会的积弊和困局。怎么解决人情困扰,曝光就是最好的办法。只要问题曝光了,领导也好、亲友也好,也就不太方便出面说情了,因为“问题”摆在公众面前,说情者反而知道这种问题遮盖不得,必须公正回应公众。

  其次,这种曝光有利于维护诚信商道。诚信经商,是打造“百年老店”的根本。多数市场主体是遵纪守法的,但确有部分商家抱着存有“人无横财不富”的昧心哲学,暗暗做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伎俩,而且还做得风生水起。很多同行心知肚明却敢怒不敢言,甚至随波逐流,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源。虽然执法部门在不断加大市场巡查和打击力度,但狡猾的昧心商家往往善于“躲猫猫”,游离在执法监督之外,甚至公然一副“没事就是本事、搞掂就是水平”的无赖嘴脸。其实,很多不法商家不怕查处、不怕罚款,就怕曝光,曝光就能断了他的后路,只要问题企业一曝光,“黑名单”就可以让不法行为难以任性,对其它企业也有警示作用。

  再次,这种曝光有利于诚信监督。市场经济本是自律经济、法治经济,但部分商家诚信缺失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老百姓内心对假冒伪劣商品深恶痛绝,是“零容忍”的,但并非每一位消费者都有识假的“火眼金睛”和打假的“铁石心肠”,事实上常常因证据缺失或怕麻烦而不了了之。而执法部门抽查、实名实址实事曝光的“黑名单”,不仅让不法商家无话可说、无脸可藏,也更有利于真正发动广大群众“用脚投票”,不再和“黑名单”商家打交道,让失信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长此以往,必能形成鞭挞失信、崇尚诚信的社会风尚,真正让诚信者赢得信任、失信者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