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广东还缺什么
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从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要求出发,加快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这样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山回水转柳暗花明的未来是可以预期的。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人们对创新的渴望日趋强烈。创新并非今天才出现的时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们提出创新口号已有20多年,这期间,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R&D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发展粗放的依然粗放发展,投资依赖仍然依赖投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广东究竟还缺什么?
创新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
与传统的汗水型经济不同,创新是一种主要依靠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投入多、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创新并非是每个人自觉的行动,它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如果社会可以通过土地资源炒作暴富、可以凭借权钱交易腐败发财,那么,人们对创新就不会有真正的积极性。以色列是一个人口小国,却是创新的大国甚至强国,人均专利一直位居各国前列,用以色列人自己的话说,以色列的今天是逼出来的,由于土地资源贫乏,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以色列人唯一的选择是依靠自己的脑袋与智慧安身立命,无论是早年的经商,还是后来的金融以至今天的创新,土地资源的稀缺应当是倒逼以色列人走上创新之路的重要条件。
其实,今天引人注目的深圳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特区的深圳,有钱任性与土地资源极其短缺是其发展的两大重要特征,不仅推动着当地房价的快速上涨,同时也让深圳传统的比较优势荡然无存。应当看到,深圳区域创新体系并非已经成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并非已经成形,今天的深圳更多只是学会了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在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尝到了甜头,初步走出了一条“欧美技术、周边资源、广东成本、国内市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道路。深圳的经验同样表明,一个社会只有当土地不再成为人们发财的依靠后,人才与创新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力量。
只有当土地不再成为人们发财的依靠,人才与创新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力量
即使在土地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为鼓励人们创新,政府经常会运用法律等手段来有效抑制人们依靠土地发财的梦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至少在理论上,应当倡导全社会通过土地的全民所有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劳动的个人所有激励人们创业创新。但是,放眼今天的中国,公有制的土地资源,已经演变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追逐自身利益的重要财政资源,房地产同样也成为社会上少数人先富起来的主要财富来源,直接诱导全社会对土地的崇拜,对泡沫经济的热衷,对实体经济的冷漠,对人才的忽视、对创新的动力不足。也许有人会说,今天遭遇天花板的高房价与地价,可能是倒逼中国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此话虽然粗糙但不为错,问题在于高房价与高地价形成的高创新成本,已经无情地将正在学步的众多中小企业挡在了创新的大门之外,这也是今天创新无法成为平民百姓共同追求的重要原因。
创新需要改革,需要通过触动既得利益的真改革
尽管土地财政收入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依赖,尽管房地产已经严重绑架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天纠结在土地资源上的困惑依然需要通过改革破解,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需要改革,需要通过触动既得利益的真改革,如通过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宪法要求上交为全民所有的各地土地净收入,并且将之主要用于普惠全国人民的公共服务,最终依靠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确保社会公平的实现。同时,通过每个人有差别的创造性劳动,合理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当然,要在全社会真正实现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相应的改革可能会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整个宏观经济趋于下行的时候,壮士断臂是极有可能带来大出血的,更何况断臂也不一定能够根治顽疾。但是,继续在现有的土地财政与泡沫经济的发展轨道上,我们又能行走多远?应当看到,留给中国转型升级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依然存在。然而,反腐的实践让人看到了希望,中央的八项规定实施并没有出现一些人所想象的抑制了消费,从而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相反,由于政府奢侈消费的退出,社会风气变得清新了,市场供求关系理顺了,经济变得更加健康了。由此可见,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从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要求出发,加快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这样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山回水转柳暗花明的未来是可以预期的。
广东创新今天需要更强的动力驱动。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