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解剖青蛙 学生称“它很疼”

31.10.2017  11:14

大洋网讯“这个周末里,每当吃饭看到盘子里的肉时,便不免心生内疚。在实践课上,老师买来几只田鸡,进行刺激、脱皮、去头、解剖的实验……这只可怜的青蛙让我明白,不想被别人主导自己,就要学会做一个强者。”近日,广州市美华中学初二(3)班李颖诗的一篇周记被校长易超发现并转到教师群里,没想到却引起了全校教师关于科学实验和人文关怀的激烈讨论。生物课堂能否拒绝血腥?老师如何开展教学和引导学生呢?学生又应该怎么看待?记者进行了追访。

解剖青蛙:

初二学生写道“我知道,它很疼

在一次常规的批改作业时,美华中学的校长兼初二(3)班的语文老师易超看到一份学生周记——初二学生李颖诗讲述了她在生物实践课上做的活青蛙解剖实验。周记中写道:“在进行脱皮实验时,不施加任何麻醉措施,用剪刀撕扯下它小腿的皮。我知道,它很疼……进行去头实验时,生剪下头,它却还在挣扎着。我知道,它很疼……进行解剖实验时,挖出内脏,场面血肉模糊。我知道,它很疼……”周记里,这名初二学生连续用了六个“它很疼”来勾画实验,并称这样的场景让她觉得“惊心动魄”,一连几天都感到十分内疚。

教师激辩:

科学实验与人文关怀的抉择

看到这篇文章,校长易超五味杂陈。她说,“这首先是一篇佳作,这个孩子文笔好、感情细腻、善于思考。”但反复琢磨,却觉得周记背后隐含着不少发人深醒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怎么去引导学生思考呢?”周记恰恰是对师生教育的契机,她随即转发到老师群,“我们的生物实验能否拒绝血腥呢?

话音刚落,老师群便热闹起来。

这是我的综合实践课。”任课的涂老师首先发言,“这次找了一个以前高中的实验,结合初中内容,买了3只青蛙。以后会注意。

不过,何老师却认为没什么不妥:“涂老师不用不好意思呀,人文关怀可以有,科学探究精神也没有错,真要负起伦理责任就什么都不用教了。

如何既能做实验又不残害生命?“那就研究替代的逼真的假皮肤,手术步骤总得练呀!也可以弄个仿真青蛙,让老师解剖给学生看,总可以吧。”有老师这样建议道。

记者了解到,美华中学准备购买VR生物实验软件,为学生提供3D可视化视角和多种学习工具用于探索生物系统,为学生开展详细的可视化解剖教学,增强学生对生物生理构造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专家说法:

解剖动物是为了更好认识动物

在尊重生命和科学实验之间如何平衡?对此,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舒琥教授认为,不仅是在中学,在高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动物学实验》课程中,动物解剖实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时,也会出现个别学生晕血、觉得残忍等情况,这时需要去引导他们:要了解和保护生物之前必须要去认识生物,而解剖动物是认识其结构和功能的必要手段之一。就如同人类一样,如果医生不了解人体的结构、器官和分布状况,又怎么能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呢?

舒琥指出,在教学过程当中,建议老师跟小朋友包括家长说清楚解剖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不要因为过度强调动物保护就放弃了必要的科学实验。因为只有进行科学实验,才能更好地认识生物、保护生物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市教研院:鼓励开发AI软件

广州市教研院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马学军则不赞成义务教育阶段活体实验。“一般来说,义务教育是没有解剖实验这块了。”他说,“在科学角度,科学研究还是离不开活体实验的,但是活体实验不适合低年龄段学生,怕学生心理有负担。”他表示,新课程中已取消了解剖实验,“自2001年后,新课程标准就减少或取消活体动物解剖实验,器官观察实验还是有的,但动物致死的实验基本是没有了。

那么能否用仿真生物替代活体?他表示确实有这种技术,“不过这种技术只有雏形,很少人专门为中小学开发AI技术,目前国家也在鼓励开发这样的软件。

在教学过程当中,建议老师可以跟小朋友包括家长说清楚解剖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不要因为过度强调动物保护就放弃了必要的科学实验。因为只有进行科学实验,才能更好地认识生物、保护生物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舒琥

在科学角度,科学研究还是离不开活体实验的。但是活体实验不适合低年龄段学生。自2001年后,新课程标准就减少或取消活体动物解剖实验。——广州市教研院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马学军

(信时记者梁健敏、实习生张芷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