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重实践重实效促进学风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
近几年,广东财经大学重实践重实效,有针对性的抓校风学风建设。着眼立德树规,从健全制度、严格挑选、有针对性的培训、从严考核以及待遇适当倾斜等五个方面持续推进,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尝试在现有机制体制下,使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不断融入现代意识,强化人本理念,使优良的品德素养和专业、敬业的意识成为这支队伍的主流气质,为营造好的学风、校风,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为辅导员这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打造了有益于他们成长的政策和环境,为他们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搭建了较好的平台。
学校推行的“五早一晚”等学风建设实践活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正面乃至长远影响,辅导员队伍也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长篇通讯
做学生的榜样 学生的导师 抑或学生的亲人
——广东财经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及环境养成的实践掠影
杨立明
导语:
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针对我国国民道德水准以及教育的整体现状,制定的一项有长远意义的方略。联系到大学教育,这一阶段是一个人受教育全过程定型成人的关键阶段,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大学校园同时也是学生走向成年脱离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站,高校辅导员,是这一时期他们主要接触和面对的人,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用人生导师形容不为过。因此,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的国情、大学设置辅导员的初衷以及相应而来的辅导员职能定位,整体形象,以及其核心职责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现代大学学生事务管理“以生为本”的核心职能尚有距离,这是国内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思索的。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认识,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从健全制度、严格挑选、有针对性的培训、从严考核以及待遇适当倾斜等五个方面着力,尝试在现有机制体制下,使我们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不断融入现代意识,强化人本理念,重视辅导员的品德、性情、职业素养、行为方式等的养成教育,使优良的品德素养和专业、敬业的意识成为这支队伍的主流气质。
在狠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扎扎实实推进一些给学生带来正面乃至长远影响的工作和活动。
相关工作正逐步显出成效,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的肯定。
本文撷取几个镜头,折射其中一些亮点。
在探讨大学辅导员这个话题之前,最近被教育界瞩目的一件事不能不提:四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LIFE教育创新首届峰会。此次峰会以“为生活重塑教育”为主题,围绕“什么是好的教育”等进行了多国对话。峰会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题为“我的中学是为培养公民而存在的”的发言引起广泛共鸣,他的论述看似指中学,但又不止如此,其中一段话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的坚固,幼儿园没有办法了,幼儿园要向小学来靠拢,我们的大学也没有办法了,没有变成十八岁成人,没有能够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大学越来越像中学了,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
这无疑道出了我们大学教育以至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在这样一个背景和前提下来探讨辅导员这个话题,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和客观。
“五早一晚”带来的考验和成效
----不只是学风建设,同时是对辅导员的检验
学校的“五早一晚” 学风建设活动于2012年4月提出设想,经过充分的讨论,于当年9月在新生中实行。学校实施这项活动的目的,一是优化学风。督促学生惜时向学,为成人成才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历练辅导员自身素质。看上去良好的初衷,其推动也不是一蹴而就。
学校相关部门在活动实行前期的论证过程中,发现新生入校普遍有这样的现象:经过中学阶段的高压生活和高考的拼搏,自以为进入大学算是跳过龙门,船到码头车到岸,理应放松放松,过一段随心所欲轻松写意的日子。
在学生工作一线的同志注意到,不少新生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一年玩、二年混”,珍贵的大学光阴就这么稀里糊涂被打发掉了。相关同志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国内大学生的这种状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在校状态形成巨大反差----他们一入校就绷紧了弦,学习生活呈高度紧张状态,稍一松懈就可能被淘汰。大家认识到,这种巨大反差的症结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现实、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直接的原因是体制机制。若要扭转这种现象,需要宏观环境的根本改观,而这,需假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但我们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作出自己的努力。对学生个体而言,其在校只有四年,是成长成才的关键四年,一部分同学,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单一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成为“没有变成十八岁成人,没有能够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王铮语),在这种状态下,没有外力的督导,没有科学的管理,甚至采取一些看似“军事化”的措施,大学四年可能就荒废掉了。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年即一生”不为过。
厘清认识,学校下决心推动这项活动,以严格的纪律和督促改变学生一入大学就放松的心态,使他们尽快进入紧张状态,形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引导其适时步入成长成才轨道,不至于在四年后离开校园时留下遗憾。
“五早一晚”即早睡、早起、早读、早炼、早餐和晚自习。一经推出,同学中就有不同的声音:“在校大学生多是已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18岁公民,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因晚睡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对这项活动的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有这样的声音,认为这似乎是回到了文章的开头王铮所说的:“大学越来越像中学了,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参与推动“五早一晚”的学工系统的同志和辅导员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国内僵化基础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营养不良”,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能力弱;大学现有体制机制乃至课程设置,使学生即使不特别用功也能过关。于是,本应放松的基础教育阶段却承受着高压,而理应高压的大学阶段反倒少了压力。同学进入大学,如小鸟儿放归森林,身心少了束缚。推行“五早一晚”,是在补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缺的课,是针对我国大学教育现实环境而实行的不得已举措,也是对小学、中学教育欠缺的一个弥补。参与的同志有信心:即使有阻力,被异议,也要坚持做,让事实来证明活动的效果。
“五早一晚”施行一个学期,成效开始逐步显露,初期不同的声音,乃至质疑的声音,逐渐没有了市场, 金融学院辅导员王进,对“五早一晚”有切身的体会。他认为,在端正认识的前提下,辅导员的自我修正和率先垂范同样重要。他本人常去课室和宿舍督促,同学不可能不受触动,有同学说,“看到王老师每天骑着单车来现场,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不早读都过意不去。”始于“歉疚”,终于“自觉”。一同学所发的三条微博,真实地反映出其认识转变的脉络----刚实施时:“这种强制性活动我看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倒有点形象工程的味道。”学期中,他写道:“看他们都去早练了,我到底去还是不去呢,纠结中...”学期末:“眼看就快要考试了,我发现我还有挺多知识点木有复习,才大一呀,不想挂科,还好学院适时调整了早读的方式,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在早上复习和背诵。”由“抵触”到“观望”再到“愿意”的心理轨迹很清晰。王进带的12级金融1班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绩点比上一年级上涨了7.2%,与“五早一晚”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严格选人与树德正风
----基于传统人文理念和现代意识的训练和实验
说到大学辅导员,你脑海会闪出什么样的意念和形象?其实,每个经历大学生活的同学,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辅导员。 反过来,辅导员的形象和特质,也会从学生身上折射出来。
从显性的职能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和生活事务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职责与使命,决定了对其道德要求和职业规范会更加严格和周密。具体来说,社会、学生家庭对学校寄予了很高期望,他们希望学生能在一个风气良好的环境学习成长,并最终成才,这些期望反射到辅导员身上,就演化成对其品德、性情、知识和才华等个人素质相应较高的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努力的方向,如何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下把握辅导员角色定位,如何在吸取传统体制下职责功能优势的前提下,更好的吸取现代大学意识并丰富其职能,无疑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认真思考并探索的。
广东财经大学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在强化其固有职能的基础上,融入“以学生为本”等富有现代人文意识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严格选人与树德正风结合,使这支队伍先天肌体健康,后天思想上进。
首先,设置科学完善人性化的入门规则,把真正适合辅导员岗位的人挑选出来,下面一个例子很能说明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我校一名应届毕业研究生,报考辅导员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第二轮无领导小组会谈考试。他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但最后被淘汰。这位同学想不通,事后忿忿不平的询问被淘汰的原因,被告知:无领导小组会谈,考察的是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未来从事辅导员工作岗位的潜质---善于倾听他人、思维灵活、善于沟通表达、亲和力强、尊重他人、自信阳光。一个人过于咄咄逼人或少言寡语、团队精神欠佳、缺乏人格魅力等,就不是辅导员的合适人选。
在遴选辅导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遵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素,融入现代管理理念,突破传统笔试面试的局限,增加对个人品质和个性特质的甄别,避免选人中的教条,掌握考试标准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这种选人的机制尽可能避免了不合适的人进入这个队伍。
其次,加强业务培训,重视道德养成,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
为提升辅导员的道德和专业素养,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每月一期辅导员论坛、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的辅导员考核系统。为褒扬努力上进、严格律己、对学生用心用情的辅导员,学校出台相应的措施,使他们得到精神和物质鼓励。针对个别辅导员有不良意识和现象,如放松对自身的政治业务要求、精力眼睛只盯着上面、欠缺“以生为本”意识等,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其有所畏惧,使歪门邪道走不通。
这样的环境,催生出不少默默奉献、埋首苦干的优秀辅导员,他们敬业尽职,以学生为亲人,受到学生的爱戴。
镜头一
张自广:用心用情 润物无声
“在佛山校区二饭堂打饭时,一句 ‘老师好!’闪过一个半生半熟的新生面孔,皮肤黝黑,衣着简朴,表情腼腆略带一点怯意,手上的盘子里只有一个青菜。莫不是家庭经济困难?我三下五下吃完饭,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在刚刚建成的“班级数字相册”里锁定了他的样子,他叫刘X,家是河源龙川的,存档资料显示,他入学报到时走了“绿色通道”。”
这是一个在常人眼里很不会来事儿,甚至有点木纳的小伙儿。但在对待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同学时,他一点都不木纳。
“11月23日凌晨整点发一条短信息‘生日快乐!永远支持你的辅导员老师’;冬天来了,到宿舍,发现他的床上用品太过单薄,动用私己为他买床被子;一天到课堂,发现该生缺课,得知他病了还挺严重,陪伴他辗转校医院、三水区人民医院,直至他痊愈;微博了解到他内心不够自信,特意网购一本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送给他。”
当他用心关心学生,用情温润学生,全副精力奉献给学生时,谁会说他不是最有灵性的人?!
镜头二
张雪娜:以亲情温暖学生
“临近期末一天的下午,在与一位11级女生QQ的交流中,发现该生情绪异常,我立马“热情”地邀请她到系办,从不经意的闲聊中看出端倪:她因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原因,在前一天已出现不可抑制的自杀念头,若不是有同学敲门,或许再也见不到该生了,因为那一刻,她已经打定主意告别这个世界。我惊出一身冷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日的专业训练这时派上了用场,当然更重要的是心中对学生的爱,张雪娜迅速开始行动。
“在稳定学生情绪的同时,及时上报学院。为防万一,当天一直守护陪伴着学生:请她吃饭,晚上抛下家人和孩子,带着她到自己的临时居所共度一夜,陪她聊天,舒缓她的紧张情绪。第二天,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缓解她的课程压力。随后的几天安排学校的心理咨询,每日中午拉她到办公室一起吃饭聊天,在校园散步。该生脸上终于露出笑容,情绪也一天天趋于稳定,期末的各项考试顺利通过。”
该生在放假离开校园前专程到办公室看望了张雪娜,说:“娜姐,以前我非常渴望赶紧放假,一放假就回家,因为广州没有家的感觉与温暖,可这一次我却不想那么快回去了,因为我舍不得你!”
还有什么比学生把自己当亲人更幸福?以亲情温暖学生,帮助他们度过情绪危机,换来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结语
对广东财经大学的辅导员来说,学校为他们营造了越来越有力于他们成长的政策和环境,为他们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打造了较好的平台,这是一个明确的昭示:工作越用心越努力越公正,离理想的目标就会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