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客商行·神州篇】滨海活力城 客商展鹏程

04.08.2017  17:12

蛇口港区全景。

  南国鹏城,鹏程万里;万家客商,弄潮崛起。

  本报“全球客商行”全媒体采风团最近走进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市,走访了龙岗鹤湖新居、盐田港口、蔡屋围、蛇口工业区、深圳大学等地,并采访深圳客家研究机构、广东省客家商会等商会社团和客属企业,从深圳的历史切入,力求通过古今结合,挖掘滨海客商的现状和特色,为全球客商的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航拍龙岗区客家古民居鹤湖新居。

  三百年客家人移民史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特区深圳发展只有30多年,但却有着300多年的大规模客家人移民史。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客家研究所所长周建新教授告诉记者,客家人进入深圳始于宋元时期,大量迁入深圳则是在明末清初。

  据史料记载,客家人进入深圳后,最早在福田梅林、宝安石岩、观澜、龙华、布吉、大鹏等地形成一些村庄,后在明代中晚期形成稍有规模的连片聚集区,如俗称的横(岗)龙(岗)坪(山)葵(涌)地区,大量迁入则是在清朝初年到嘉庆年间,且数量以从嘉应州和惠州府来的最多。

  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教授表示,当时为深圳地区客家籍移民设置的村庄就有345个。这种以客家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一直保留到深圳特区成立前。至今,深圳还保留有大量记录客家人的文物古迹,如南水村史博物馆、甘坑客家小镇,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长源客家炮楼、民治村史馆、观澜版画村、赖恩爵将军第、大万世居、陈烟桥故居、洪围、观澜古墟、鳌湖老村等。“当年来到深圳的客家人,出山入海,积极从事种植、捕鱼、养殖、采石、商贸等行业”,杨宏海介绍,由于受海洋文化影响,深圳客家人很早就具有开放意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是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群体。当年的瑞士基督教巴色差会派员来到内陆省份传教办学时,受到当地民众的抵制和当地政府的驱逐,唯有客家地区有所例外。

  据悉,1848年,巴色差会在深圳沙头角办起第一间客语小学,率先向客家人输入西式教育模式,比1905年清朝宣布取消科举改办西式教育提早了半个世纪。1864年,李朗村建立起存真学院,成为深圳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可以说,李朗村(今深圳李朗)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客家村庄。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