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忙祭祖 鲜花寄哀思 客家人扫墓分春祭和秋祭,花祭逐渐成趋势

06.04.2016  21:24

  《东京梦华录》有云:“寒食节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墓皆在此日拜扫。”始于北宋末年清明扫墓之风,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在今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慎终追远的国人格外重视对祖先的祭拜,因此,清明时节,人们往往会趁着小长假返回家乡,祭奠先人,寄托哀思。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客家人的扫墓时间并不集中在清明期间,时间相对分散,分为春祭和秋祭,因为勤劳的客家人习惯将扫墓与农耕活动错开,随着社会的变迁,也有一些人选择清明祭拜。据了解,在本地居住的市民多数不会选择在清明节高峰期去扫墓,而是在之前选个晴天的周末先行去祭拜。

  而且随着观念的改变,扫墓的流程渐渐由繁化简,以往烟雾缭绕、纸屑漫天飞的情形越来越少了,年轻一代的人更愿意接受文明、环保的祭拜方式,选择用鲜花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悄然兴起的代客祭扫等新服务却鲜有人问津,念祖的客家人更愿亲力亲为以示对祖先的尊重。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陈萍

  错峰

  避开高峰,扫墓不一定在“正清

  走进仙鹤山庄,平时稀少无人的墓园在3日这个上午显得人潮拥挤,里里外外都停满了车辆,据负责人介绍,清明节前几天,上午车流量都比较多,每天都有六七百辆车到这里来。“去年最多人的时候,停了有上千辆车,只得请交警来这边维持秩序了。

  南榕仙庄负责人李富镜提到:“其实客家人祭扫的时间不定,从年后初五到清明都陆续有不少人来扫墓,只要天气晴朗,日子不错,都会携家人一起来祭拜祖先。”南榕仙庄从年后开始,都处于繁忙的时期,尤其是阳光明媚的周末,都要安排人员对墓园进行清扫和管理,有时候还来不及清扫完上一拨祭扫留下来的灰烬和垃圾,下一拨人又来了。只有清明过后,这里才会回归宁静。

  记者在清明前一个星期走访了几个墓园,发现上午确实有不少人在祭扫,墓园门口也停满了上百辆车。家住梅县的陈竞才便是其中的一员。“清明节太多人了,车不好停,到处都是人,所以我和家人每年都会错开高峰期,什么时候有空就约好时间一起来。”陈先生坦言,客家人祭扫的时间都不尽相同,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来确定。

  远远望去,永乐仙庄的墓园有近45%的墓碑前都已摆上了鲜花,表明有家人来祭扫过。负责人梁雄文也表示,近年来宣传错开高峰扫墓的成效明显,从今年来看,人数确实比起去年要少了一些。往年清明,从墓园里的山路一直到墓园外将近800米道路的路旁,都停满了车辆。

  据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介绍,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其实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秋”祭祀。一是因为“春争时夏争日”,清明刚好是春耕时节,大家都在忙于农活;二来,客家人的家庭普遍不那么殷实,因此在年后或秋天祭扫,有时间且有食物,可以将过年宰的猪肉、鸡肉或秋天收成的劳动成果奉于祖宗的灵前,以祈请祖宗保佑。

  据李富镜观察,选择在清明假期前来的人,很多都是其子女后代在外地工作和生活,不能像本地人一样随时回来,因此只能在清明节假期回家乡扫墓。
花祭

  50%以上的人用鲜花代替鞭炮

  梅州客家人习惯称扫墓祭祖为“挂纸”。按照当地习俗,都会把去世的亲人依山而葬。因此在扫墓当天,除了带上“三牲”(鸡、猪和鱼)和水果、茶、酒、香烛等祭品之外,还要带上锄头、镰刀等工具,以便清除亲人墓地上和周围的杂草。杂草清除干净,不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得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

  然后,便可将贡品摆上,进行烧香祭拜。到场的每个人一般会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假如祭拜的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那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

  最后,由两个晚辈将准备的祭拜用品在墓地旁的空地“”给祖先,让先人可以在另一个世界过得衣食无忧,快乐幸福;再由另外一人点燃已经摆好的鞭炮。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会有意识地将原先的祭拜程序简化。尤其到墓园祭拜的人,因为空地的有限以及墓碑的密集,要烧掉大量的祭品和放大型的鞭炮已不太可能。“我们在近几年都向前来祭扫的群众提倡用鲜花祭拜,来代替烧祭品和放鞭炮。一来方便墓园的管理,二来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危险。”永乐仙庄的负责人说。

  仙鹤山庄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有超过50%的人采用了鲜花祭拜的方式,这是个好的趋势。大部分带着鲜花前来的都是年轻人。

  “我觉得人来了,而且心意到了就好,对先人表示自己的思念和尊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买一车的祭品,既污染环境,又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今年刚40出头的杨永洋说,当墓园的工作人员向他推荐用鲜花祭拜时,自己觉得完全能够接受。但是,他母亲却认为,没有带足够的祭品前来扫墓,对不起过世的亲人:“我觉得没有食物、香火、鞭炮和祭品,会愧对先人。一年就一次过来祭拜,不能失礼。

  除此之外,南榕仙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年还提供了代客祭扫的服务。起初,是因为一些常年在国外的客人没有办法年年回到这里来扫墓,觉得很过意不去,才拜托这里的工作人员在清明之际,按照传统的流程,买一些祭品放到其先人的墓碑前,点上香火,以表示他们的思念。“我们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客人只要付清买祭品的钱即可。”工作人员说,“也有一些客人会出于好意在微信上包个红包给我。

  她说着,便打开自己的微信,点开与其中一位客人的聊天窗口,里面有关于客人要求今年想要哪些祭拜的用品,还有两个微信红包,以及工作人员做完后发过去的几张扫墓照片。

  “这样的情况其实不是很多,我们也没有特意去宣传这项服务,都是客人提出要求后我们才去做的。其实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一年至少来祭拜一次。”工作人员解释。

  而对于流行的网上祭拜方式,梅州城区的几大墓园负责人都表示目前没有开办这个服务,也没有遇到提出这个祭拜方式的情况。“网上祭拜有什么意义呢?实在来不了就明年再来,心意和尊重才是最重要的。”杨永洋的母亲说。

  树葬

  生命以“绿色”的名义延续

  按照传统,客家人大部分都选择死后可以葬在自己老家。因而除梅州城区之外,其他县区的墓园并不是很多。据介绍,普通老百姓通常如果自己在老家买地做墓地,大概需要花2万元。如果选择葬在墓园,那么地葬的价钱在3万元—4万元左右。

  梅州城区的墓园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其中公益性墓园居多。从价位来看,经营性墓园的墓地价钱处于41500—48000元之间,公益性墓园的墓地价则在35000元左右;而骨灰位的价格差距不大。据梁雄文介绍,今年的墓地价格比去年涨了将近1000元。主要是因为客家人偏向地葬,而墓地的供应数量有限。

  李富镜也提到,南榕仙庄1995年建立以来,墓地一直销售得比较好,3000多个墓位已基本销售完了。墓地价格从11年前的6000元左右涨到了4万元。因为管理的需要,墓地管理费也从之前15年收800元调整为现在一年80元。

  然而,价格在2000元的骨灰位剩余量依然不少。“很多客人是因为墓地价比较贵,且剩余量不多,才选择了骨灰位。”李富镜指着远处墓地区最后所剩无几的空地说。

  据梅州市殡仪馆副馆长冯燕飞介绍,按照市殡仪馆服务的梅江区和梅县区两个县区的情况来看,每年的火化遗体约6700具。

  “按照每年7%的死亡率来算,无论政府提供多大的地方都不能满足市民地葬的需求。因此我们安葬的方式和观念也需要慢慢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梅县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2月29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通过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群众逐步接受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安葬理念,进而理解、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但并没有作强制要求。

  作为第一个实行树葬的墓园,永乐仙庄现在已经已免费树葬了20多具骨灰。据介绍,梅州市民政局推行的免费树葬是与公墓陵园合作,公开向社会倡议征集后,与逝者家属签订协议,将先人的骨灰撒在树根下,让生命以“绿色”的名义延续。

  树葬的流程相对简单,挖坑、培土、浇水……在树葬区域,逝者家属将骨灰撒在土里,或者装进骨灰盒埋在土里,然后植上一棵小树,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没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没有烟雾缭绕的纸香,这个清明节,这20多个家庭选择了“睹树思人”。

  “我觉得自己接受死后用树葬的方式埋葬,这样简单却不失庄重,也可以让我的子女减少负担,只要能给后代留个念想的地方就足够了。”在永乐仙庄扫墓祭拜亲人的刘女士认为,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树葬的方式会渐渐被接受,但是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除了要更新埋葬新方式的观念,冯燕飞认为,人们在选择安葬、火化时间的时候,也要对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多些理解。“在梅州,客家人对选日子比较看重,我们工作人员也完全按照亲人们的意愿来进行火化工作的安排。”如此一来,大家都聚在了“日头好”的时间,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急剧加大,工作设备经常超负荷运行,服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吃力不讨好的时候很多,我们也很无奈。

  客家人的扫墓习俗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据道光《长乐县志·舆地略·风俗》称:“清明,同行谒墓,曰踏青挂纸钱”。在客家地区,人们把扫墓称作“挂纸”,一般不在清明这天,而是选择在春秋两季,即在年初六后的正月或中秋节前后,以免影响农耕,俗称“春祭”和“秋祭”。如果这天不扫墓,也有外出到野外去,俗称“春游”。

  念祖追宗的客家人不论走得多远,都不忘回乡扫墓,有些身居海外的客家人,一到扫墓时节,便相约回乡拜祭祖先,印证了这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扫墓前,客家人会对先祖墓地周围加以清理,妇女们用镰刀割去坟墓周围的杂草。在扫墓当天,一大家族的人带着祭品,三牲(鸡猪鱼)、水果、糖、饼干、茶、酒,还有各种粄来到先祖墓前。拜祭过程是:先把涂抹有雄鸡公血的草纸(又叫纸宝、墓头纸)挂在坟头上,再按一定数量与距离将草纸放在坟墓周围,围成一个半圆,类似于地界的作用。然后是上香,先拜祭祖宗,再拜祭墓侧的“后土”,此俗又有“先正穴再后土”一说。拜祭完毕后,焚烧纸宝、纸钱、纸衣等。接着燃放鞭炮,最后是辞坟。

  只闻清明粄飘香

  鲜见行人扫墓忙

  清明节是我国许多民系扫墓祭祖的时日,而在梅州客家地区,却是“只闻清明粄飘香,鲜见行人扫墓忙”。清明节当天,客家人喜用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一类可食用的植物,制成颜色翠绿的青粄,飘着淡淡的艾叶香气,软糯可口,俗称清明粄。这是客家地区农村的清明代表性食品。

  清明粄含应节之意,加入的艾叶、苎叶等有健脾、祛湿、排毒等功能,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分析道,“食用这些植物可以去瘴气,是客家人的一种药膳,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清明粄的传统说法是吃了可以治肚痛、胃肠病等,是很好的药用保健食品。

  具体的做法是将采到的苎叶、艾叶、鸡屎藤、白头翁等青叶后,洗干净,切碎,挤压成汁,加上米粉(包括少量糯米粉)、白糖,搓成粄团,成粄块后上锅蒸熟,就成了“清明粄”,嚼起来甜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