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菜惠州酿豆腐 传说豆腐来源于“逗夫”

07.04.2015  13:17

磨豆浆。

豆浆即将变成豆腐。

酿豆腐。

熟的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一道久负盛名的菜肴,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有宴席,必有这一道菜。烹饪这道客家名菜,有着严格独特的制作工艺,制作豆腐最好选用当地的水、黄豆,馅料则选用猪肉、鱼肉、虾米等,全部工序纯手工制作。如今,客家酿豆腐列入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技艺

人工制作豆腐比电动制作的好吃

要制作客家酿豆腐,制作豆腐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客家人有着独特的制作豆腐工艺。客家酿豆腐技艺传承人、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63岁的叶永标,在他8岁的时候就从父辈那里学会了制作豆腐的工艺,直到现在,他制作豆腐的工艺没有改变,认为这才是正宗的客家豆腐。

叶永标说,要选择颗粒饱满、没有虫口,还须是当年新收的黄豆。泡黄豆的时间,也要把握得十分精准,夏天用冷水浸泡5~5.5个小时,冬天用冷水浸泡6~6.5个小时,温水浸泡,则可缩短2个小时。泡豆子的时间过长或过短,豆子出浆就会减少,从而影响豆腐的产量。

黄豆泡好后,叶永标的妻子用勺子将黄豆带水一起舀进石磨顶口,他则抓住吊柄保持前倾姿势顺时针方向平移转磨,豆浆慢慢从石磨渗出,沿着凹槽流入桶里。“磨豆腐很耗体力,也只有这样,用人工制作出来的豆腐才好吃,因为石磨能把豆浆压磨得够细腻。”叶永标说,虽然现在市面上有电动石磨,但出浆太快,做出来的豆腐不够嫩滑。

豆浆磨好后,要等待表面结皮,接下来便是关系到制作豆腐成败的关键环节——— 放卤水。“放多了豆腐太老,放少了豆腐又太嫩。”叶永标一边说一边用勺子将卤水一点一点滴到豆浆里,慢慢搅拌,豆浆慢慢凝固。凝固的豆浆随后被放入了铺上滤布的豆腐格里,盖上盖子压上重物,约15分钟即可将很多水挤走。

这样,豆腐就制作出来了,切块后即可备用。

酿豆腐熟了

豆香肉香一起飘,色香味齐全

在客家方言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植入馅料”。酿豆腐,也就是将肉馅植入豆腐里。植入豆腐里的馅料,也是有讲究的,主要的食材是猪肉、鱼肉等。

馅料已做好,叶永标用筷子轻轻地在切好的豆腐中间,挖了一个小洞,再夹起馅料塞入豆腐里面,这样一块酿豆腐就做成了。当然,这是生的酿豆腐,还不能吃,要将它放入锅里用火慢慢煎至金黄。在酿豆腐煎好时,叶永标用生粉、生抽、盐水一起倒入锅里将酿豆腐煮熟,之后撒上葱花、胡椒粉即可起锅。

煎、煮豆腐时,不要盖上锅盖,否则豆腐会越煮越硬,这是烹饪酿豆腐的关键。”叶永标说。

还没有起筷,就闻到了酿豆腐的香气,记者忍不住吞了一下口水。雪白的豆腐上酿入了肉馅,又煎至金黄,撒上葱花点缀,十分好看。夹起一块送入嘴里,冒着热气的豆腐带着肉香,肉馅里又带着豆香,口感鲜嫩,色香味齐全。

传承人讲述

现在多到市场买豆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秋长大多数村子里都有三五座公共的石磨,供村民制作豆腐。茶园村也不例外,叶永标所在的顺居村民小组原先也有两三座公共石磨。“家家户户都会磨豆腐,90年代后就很少人磨了,连石磨也不知去向。”叶永标说,他家里的石磨是四五十年前,在淡水请石匠制作的,一直使用到现在。

在以前,一到过年、端午节等重大节日,家家户户都将黄豆拿出来磨豆腐,做客家酿豆腐。一般是三五户人家凑在一起制作豆腐,做好之后再来分豆腐。然而,大家集中在一个时间磨豆腐,村里的石磨数量有限,往往要排队才能磨豆腐。

如今,农村很少有人会在家里磨豆腐,多数是到市场上买豆腐,回到家里再来酿豆腐。“外面卖的一般是石膏豆腐,很少用盐水或卤水做豆腐,豆子也是北方运来的,且是用电动石磨制作,远不如用本地黄豆通过人工磨出来的豆腐好吃。”叶永标说,他想吃酿豆腐时就会自己制作,除了猪肉、马鲛鱼,其他食材自给自足。

豆腐典故

传说豆腐来源于“逗夫

客家酿豆腐好吃,然而,这酿豆腐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豆腐是汉淮王刘安创制的,刘安也被奉为豆腐的祖师爷。也有人认为,豆腐是劳动人民创制的。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妻逗夫”的故事,最初的豆腐被称作“逗夫”。

传说,古时候人们只会把豆子磨成豆浆喝。有个三口之家,小夫妻恩爱和睦,一起侍奉老母亲。可是,这位婆婆平时过日子十分节俭,不让媳妇轻易做豆浆喝。有一天,媳妇趁着婆婆外出走亲戚,动起手来磨豆浆,豆浆磨好了,正要拿碗舀的时候,门外传来了脚步声,以为是婆婆突然回来了。这时她怕婆婆看见会生气,慌忙之中把豆浆倒进了灶头边上的坛子里,并盖上了盖子。

她快步走出门外一看,原来是丈夫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了,便拉着丈夫回屋里一起喝豆浆。丈夫打开坛盖一看,豆浆变成了雪白的固体,“别逗我了,这哪里是豆浆?

原来,坛子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一些盐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卤水,所以豆浆倒进去后变成了固体。夫妻俩一尝,觉得鲜嫩无比,之后便经常做了起来。起初,这种新的食物没有名字,两个人嘀咕一些日子后,将其取名“逗夫”。后来,因这是豆制食品,久而久之被叫成了“豆腐”。

而酿豆腐呢,据说与北方的饺子有关:客家先民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当地生产小麦,常常用面粉做饺子。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客家先民迁徙至南方生活,岭南地方多产大米,少产小麦,面粉很少,酿豆腐则成为替代饺子的食物了。客家先民想到,用猪肉剁成馅料,用豆腐代替面粉,将馅料塞入豆腐,犹如饺子一般。因其味道鲜美,便成了客家名菜,如今也是客家人餐桌上的家常菜。(黄尉宏   郑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