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吟诵的传承与发展

15.09.2014  12:28


客家话吟诵从学童谣开始(刘沅声泥塑作品《月光光》)

  ●幸勇

  吟诵不但有助于诗词创作和欣赏,而且有助于学习和记忆。客家话保留有古汉语的词语和发音。研究客家话吟诵,可以探索文学和音乐结合的传承与发展,对研究客家源流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其他语言体系,客家代代相传、延续千年而被誉为中国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方言,保留了更多唐宋以前的语音、语法结构和词汇内容,有着更多的“古风遗韵”。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从西晋“五胡乱华”开始,中原汉人经多次向南大迁徙,逐渐形成客家民系,诗词吟诵也从中原地区演绎过来。客家话保留有古汉语的词语和发音。所以,研究客家话吟诵,不但可以探索文学和音乐结合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对研究客家源流也有重要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客家话吟诵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组和中华吟诵学会,近年来曾先后来梅,调查研究客家话吟诵古典诗词,两个调研组对古诗词客家话吟诵表现出极大兴趣,并认真进行了录音、录相。中华吟诵学会副秘书长朱立侠博士在谈话中,对客家话吟诵的传承寄予厚望。他说:“中华吟诵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从中小学教育抓起。”朱立侠代表中华吟诵学会聘请幸勇、谢梅兴、叶增兴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并当场发给《聘书》。不过,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耄耋老人,还依稀记得旧时老师的吟诵方式和声韵,因此传承发展古诗词吟诵迫在眉睫。

  吟诵是古诗词创作方法

  所谓吟,就是将诗文赋的字句拉长声音,按照文字固有的音节加进感情色彩诵读。这是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节奏性较强的诵读。吟诵可以自由发挥,故与歌唱相比,吟诵一般旋律性不强,无谱可依。古诗文赋是使用吟诵方式创作的,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古人作诗总是先吟后录,因声以求气,由气而入神。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云:“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通过吟诵,可发现声韵是否和谐,以更换音字。北宋《王直方诗话》记载一个有趣的故事:苏东坡任钱塘(今杭州)太守时,有一次诗人郭祥正展示自撰诗并当场吟诵,声振左右。吟毕,郭问:“我的诗可以打多少分?”苏答:“可以打满分!”正惊喜间,苏解释说:“吟诵值七分,诗值三分,不就是满分吗?”这个故事说明,吟诵对诗情渲染的重要性。吟诵诗可用普通话也可以用方言。普通话的推行才60多年,而方言却千百年在各地扎根,用方言吟诵别有风味。广东人用粤语或客家话吟诗,福建人、台湾人用闽南话吟诗,上海人用吴侬软语吟诗;而湖南人的吟诗调,则有花鼓戏的味道。有人用湖南话学毛泽东吟诗,用四川话学陈毅元帅吟诗,听起来很有地方韵味。

  古诗词吟诵是国学的一部分,是古汉语诗词文赋特有的创作和诵读方式。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是汉语诗文赋的传统诵读方式,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近几十年来,这种诵读方式几近失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教育部门非常重视,称此为“中华吟诵”,并积极挖掘、传承和发展。中华吟诵是汉语诗词文赋吟诵最丰厚璀璨的部分,是汉语诗词文赋吟诵的根。中华吟诵学会正将“中华吟诵”通过国家文化部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州客家话吟诵一瞥

  笔者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潘耀曾先生,常在课前课后将古诗或自创诗抄写在黑板上,自吟一句,学生跟着齐吟,至今70年了,笔者仍记忆犹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吟唐诗《夏日》。潘先生穿着木屐(那时的学生是赤脚的,老师可以穿屐),两手交叉放在背后,来回慢慢踱步,情感十足、抑扬顿挫地吟唱:“乳鸭、池塘嗯——水浅、深哦——,熟梅——天气就、半晴吤——阴哦——;东园嗯——载酒、西园——吤醉呀,摘尽、枇杷啊—— 一树吤、金哦——”。潘先生是兴宁径南梧坑村人,那里有一座蕴藏钨矿的雷峰岭。他创作了一首《雷峰岭》诗,记得是:“掘矿生涯也自然,雷峰山内五金全。贫家子弟纷纷富,且学先贤乐舜天!”他把它写在黑板上,叫我们跟着吟诵。当时我们信口跟着吟诵,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印象很深,记得很牢。现在重新吟诵体会,则发现一个规律:凡平声语调拉长,并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甚至头颈跟着声调回旋摇摆;凡仄声语调短促。

  谢梅兴先生是平远人,幼年时常见老学究吟诵。他的吟诵主要学自高中老师侯安翼先生。他所记得的老师吟诵仅杜甫《登高》一首,其余为自己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之作。细听其吟诵《岳阳楼记》,语调仍然符合格律,衔接得当,运转自如。他吟诵时鼻音较重,韵尾拖得长,配合起来古韵无穷。据说东晋谢安的吟诵就有这样的特点,人们为了模仿他而有了“拥鼻吟”。

  叶增兴是汉剧界的老先生,乃当今梅州最自觉吟诵之诗人。他无师承,但幼时听老前辈吟诵过,待年长因兴趣依汉剧唱腔随意发挥,吟诵自成一家。他的吟唱虽平仄长短高低并无定法,但入声以短促顿挫处理无一例外。

  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在小学时代,都听过老师吟诵唐诗:背着手,边踱边吟,甚至摇头晃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华诗词的复兴,有些老人偶尔还会吟诵,但是,仅凭自己记忆,掺杂个人兴趣,吟诵腔调大相径庭。挖掘和传承客家话吟诵,迫在眉睫。有诗二首记曰:

  中原裔胄几南迁,繁衍传承念祖先。

  客属源流何处考?汉唐音韵入方言。

  汉诗咏唱逾千年,南岭吟哦韵味鲜。

  萃取精华萌创意,客都文化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