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浓:客家地区出现大师大家自有他的道理

02.06.2015  00:22
■羊草 龙川写生
■黄唯理 旺田雨后
王永

  在广东,我去客家地区的次数至少有七八次,梅州、韶关、河源等地,我都很熟悉了。尤其是梅州,最近两三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去得多一些。

  客家地区首先吸引我的是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地理风貌,再次就是客家深厚的文化地域与浓郁的人文风情。我来自中原地区,广东客家与中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关 系,很多生活习惯与文化样式都承续于古老的中原大地。因此,我对客家文化有着天生的、本能的认同感。通过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习惯,我看到了客家人优秀的文 化精神。

  ■讲述人:王永

  ■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客家人文

  客家地区崇尚文教

  民风淳朴待人和善

  在我看来,客家人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崇尚文化、尊重知识。

  就广东而言,客家人大多处在经济与社会不太发达的地区,相比于珠三角等地区,物质生活不算富裕,但我能清晰感知到他们的精神很充实,他们对文化的尊重与渴望特别值得人钦佩。

  客家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识,有主观原因,也有客家原因。主观原因是他们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尊重知识的文化因子,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的耕读文明保存得非常好。所以,他们重视文教,历朝历代他们那里出了那么多文化精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客观原因是经济不太发达,普通家庭有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意识。他们要救自己,就必须靠知识、靠教育。所以,我们会看到,大多家庭不管物质多么窘 困,但都要无条件支持孩子上学。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凑合,但孩子上学绝不能凑合,绝不能松懈,这是很多客家地区家长的心声。

  而其他地区,可能家庭状况也不太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就不太支持孩子读书。相比于此,客家人重视文化与教育的习性,是特别值得尊重的。

  但有人会说,客家人爱读书、能读书,是生活形势所逼,有着较强烈的功利色彩。我想,这是对客家人文化心理的不了解。即使读书出于强烈的功利目的,也无可 厚非。重视文化、尊重知识,这总是好的,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功利也好、兴趣也好,也不管是呈现怎样的形式,都是值得尊敬与赞赏的。假如全民都酷爱知识 与文化,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这不正是民族强健、国家发达的关键所在吗?

  客家人文传统悠久深厚,民风也自然淳朴,待人也非常和善。而且,他们勤奋、刻苦,生活态度踏实。我身边有很多客家朋友,在他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些优秀的文化性格。

  客家美术

  客籍画家总体来讲有生活有文化内涵

  在好的文化传统中,客家地区美术界出现大家、大师有他的道理,是很正常的事情,水到渠成,一点也不奇怪。仅仅翻看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远一点有林风眠等大师,当代则有杨之光、刘济荣诸先生,目前中青年则有黄唯理、刘思东、羊草等翘楚。

  从前辈开始,客家美术界人才辈出,承传有序。而更重要的是,客家画家一直在广东美术发展的各个环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画家群对岭南、对全国美术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这批艺术家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尊重艺术的规律,有生活、有文化内涵。从艺术风格来讲,能读到他们的客家文化性格。他们治学严谨,从艺踏实,注重艺术最基本 的东西。艺术家的成功,需要才气、学养、功力三大因素,在我看来,客家艺术家都具备了,所以他们才会走得高,走得远,走得扎实。

  当然, 这并不是客家美术的全部。虽然他们的传统根底深厚,但他们并不保守,而是创新意识强烈。你看林风眠先生,在整个中国画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 索,影响深远。还有杨之光先生,作品里的时代感很强烈,在没骨人物方面有他独特的创造。我记得他说过,“平生最忌食残羹”,就很典型地说明了创新意识与个 性追求。

  人老实,但画画不能老实;而以尊重传统、尊重规律为前提的画画不老实,往往是优点。总体来说,客籍艺术家就有这样的优点。

  从地理区位与社会发展来讲,客家地区是相对偏离中心的,但也正是这种相对边缘的位置,决定了创造力的强大。越是边缘的地方,越具有活力,这已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

  岭南文化一般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块,各个地区的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没有好坏与优劣之分。我想,岭南美术或许也能细分这三块儿,它们之间也有某些区别。而区别与差异,正是文化与艺术的魅力所在。

  但是,不管怎样区分客家、广府与潮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那就是岭南。而在全国格局中,岭南一直以突出的探索精神与包容意识著称,这不止是美术,也是其他文化品类。

  岭南美术

  岭南文化真正的精神是包容大气与自信

  现在,学术界又有了“新客家人”的提法,专指那些改革开放以来从北方来岭南的人。伴随着新时期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在现代交通工具的带动  下,出现了“南下”的人口迁移大潮,并深刻影响了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就是一名“新客家人”。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去了肇庆做美术老师,新世纪之后才调到广州工作。我自幼在河南长大,在那里经历了宝贵的青年时期,对文 化的理解与感知也与这种成长经历相关,偏爱厚重大气的风格。而岭南文化与中原就很不一样,显示出秀美与灵性,比如绘画就是这样。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曾让 我困惑过,起初难以融入。但我后来发现,岭南的秀美与灵气,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正好可以完善我的文化性格。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岭南对我逐渐有了吸引力。

  在我看来,最能概括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包容、大气、自信三个词语,而这正是与自己的艺术追求相契合的。我很庆幸能在壮年置身于岭南,受染于岭南的美术与文化。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我想,很多南下艺术家应该都会有我这样的体会。

  我一向主张岭南画派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开拓、包容、创新的精神。而我们看这次人口大迁徙,就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了。北方人来广东,带来了原有的 艺术个性与地域文化,增添了岭南美术的色调,也大大拓宽了“岭南”这个概念的边界。有人说在这种情势下,岭南画派消失了,不存在了,但毋宁说这本身就是岭 南画派精神的显现。南北各种艺术思想激荡在一起,孕育了诸多创造的可能性,这就是岭南精神的延续。

  因此,我始终认为,在岭南这个格局 中,不必再细分“你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其实,地域文化划分过细,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再说,各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浩浩荡荡的大潮,挡也挡不住。艺 术个性及共性的问题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可以解决,艺术家唯有顺其自然。艺术性格的形成取决于气候、地貌等因素,根本的东西不会轻易变的。因此,艺术家也 不必过于担心原有的地域个性会被消融掉,只要能够把持住内心。

  简介

  王永  1960年生于河南开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韩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