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浓:梅州古牌坊探韵

22.05.2014  16:54

  我们客都地区现存的古牌坊已经为数不多。它对研究客家的历史渊源、建筑艺术、民风民情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加倍爱护和珍惜。

  文/黎金本 图/汪颂生

  概说

  由于摄影“发烧友”的缘故,我们常常游走于客都的山山水水,穿行于客乡的村村寨寨,在这片广袤青绿的大地上,不经意间还能看见一些在历史风尘中残存的、有着浓厚中原汉文化古韵的标志物——牌坊。

  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创自唐代,盛于明清,古名为“绰楔”,后称为“牌坊”(或“牌楼”)。初时建在人口聚集处,后建在交通要道或十字路口;开始时以木质为主,后来改为石材。在过去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统治阶层将“君臣父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建立牌坊是表彰那些在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方面的杰出人士,而所建造的建筑物,它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外形高耸坚固,流檐飞脊,图案优美,技艺精湛,气势轩昂。内容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形式有卷草式和四柱冲天式等。

  1 梅城江北城西“节孝”牌坊

  “节孝”牌坊(如图①),位于梅城江北城西一小巷内,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花岗岩石建造,由于年代久远及城市变迁损毁严重,虽仅存框架,但横匾上方“节孝”二字还清晰可见,立柱上的对联也还历历在目。因其他字迹模糊,故难于确认为旌扬何方人士所建,有待以后慢慢查考。牌坊上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一片忠心凌白雪,九重特典壮乌头;另一联是:雪柏霜松,苦节久堪垂典范;乌头绰楔,殊恩特贲阐幽贞。

  2父子进士”牌坊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如图②),位于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400余年,是为彰显当时科举父子同中进士(父为“江西按察副使”饶相;儿为“中书舍人”饶与龄)所建。

  整座牌坊为花岗石预制件叠架而成,高12.5米,宽4.65米,共为三层檐顶。四根正柱、八根附柱并列四排,支撑石梁、石匾、顶盖,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小门的布局。坊顶亭盖为仿木古雕凿件。中间一横匾,正反面分别雕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亭盖、横匾石梁饰以“双龙腾云”、“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两侧小门顶端饰以动物花鸟等图案。石梁顶端均镶钳着一块麒麟石雕匾。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