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等10家单位整顿干部超配问题
2015年6月底至9月初,中央巡视组对国台办、人民日报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6家单位进行了专项巡视。从1月25日起至29日,中央纪委官网公布了全部26家单位的整改情况。通报显示,10家单位领导干部超职数配备进行了整顿。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各单位在通报中指出了一些“典型案例”。如国务院扶贫办的通报显示,一名党组成员公款吃喝被查处,退还所用公款4294元,中央纪委近日曝光该党组成员为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另外,铁路总公司表示深刻吸取刘志军案件惨痛教训。华润集团表示“进一步肃清‘宋林案件’对中国华润总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退休、驻外、挂职 多种方式消化超配干部
此次整顿“超配干部”的单位包括国管局、求是杂志、中直管理局、兵工集团、人民日报社、国台办、鞍钢集团、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民航局10家单位。
国台办采取重新核定各处室编制、局级干部不再兼任处长、交流轮岗、驻外轮换、挂职锻炼等方式,解决处级领导超配问题,目前已消化4名,并对其他5名已作出安排,分期分批解决。人民日报社通过退休、转岗、身份转企、撤销临时机构、向中央编办申请领导职数等多种途径,已全部消化超配的24名处级领导干部,超配的36名局级领导干部现已消化22名。
民航局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协调并获得相关部门的理解,通过“撤一建一”方式争取使中编办尽快批复“运控中心”机构和编制。鞍钢集团的主要领导以外的其他领导人员不再配备秘书,推进机构编制优化,压缩管理岗位和领导职数,鞍钢下属子企业实行机构改革,减少领导班子职数8人,2015年底领导人员比2013年减少14.3%,2016年将进一步精简领导人员人数。
机关加强干部交流 企业淡化领导行政级别
中直管理局、国台办、国管局都提出要加强干部交流的力度。国管局明确采购岗位工作人员在同一岗位任职不得超过3年。中直管理局、国台办表示要落实“办机关人员在同一岗位工作满8年的原则上应该轮岗、满10年的必须轮岗”的制度规定。中直管理局的整改报告称,在两个副局级单位完成处级领导干部“全体起立式”交流轮岗,交流处级领导干部13人。
中国邮政总公司则着力解决“近三年所属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异地交流调整过频”问题和“有的领导岗位长期不交流”问题,并明确规定,邮政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任期制,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任职不满3年的,原则上不安排交流,避免干部频繁调整。
航天科工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规范职务层级设置,提出淡化领导干部行政序列。航天科技集团明确下发的新任职领导人员的任免文件不再明确局级、处级等行政级别,不得设置局级、副局级、巡视员、副巡视员等带有行政级别色彩的非领导职务职级。航天科工集团针对企业“行政化”色彩较浓等问题,不再设置任职年龄上限和硬性规定退居二线年龄,进一步强化干部任期制度,选拔干部时同时考虑前一岗位任职时间。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加大竞争上岗力度。中国一重集团成立引进协议薪酬人员考评小组,对作用发挥较差或未完成工作目标的引进人员实施了降低薪酬或辞退的工作方案。
严查亲属经商、在相关企业就职获利
针对“靠山吃山”的情况,中铝公司处以上领导人员填报了“领导人员亲属经商办企业有关事项报告”。有55人存在本人或亲属经商办企业的情况,经过核实,14人未主动申报,给予党政纪处分或就地免职的组织处理,14人正在核查。中铝公司建立了“领导亲属经商办企业”黑名单,禁止各级领导人员以职务便利为亲属及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
对于巡视组指出的“靠路吃路”情况,铁路总公司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亲属子女在铁路系统经商办企业的问题。组织对领导人员主要社会关系信息进行逐人重新采集,全面掌握领导人员亲属子女从业现状,多渠道了解是否存在漏报瞒报亲属子女从业情况,是否存在中间牵线联系业务谋取私利问题,重点关注领导人员亲属子女从事经营活动与总公司及所属单位业务范围发生关联的情况。
国台办专门制定有关规定,严禁台办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在台资企业就业;严禁工作人员亲属在台资企业不实际工作而获取企业薪酬,或者虽实际工作但领取明显超出同职级标准薪酬;严禁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和特定关系人的经营活动向台资企业谋取利益。
通过简政放权、关键岗位轮岗以防止寻租
巡视发现,民航局存在部门围绕航线航班时刻搞权力寻租,相关人员利用审批资源收受巨额贿赂,向特定关系航空公司进行利益输送,行业性腐败问题严重。在整改当中,民航局进一步简政放权,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取消了国内航班计划取消的审批与考核,一些航班、航线包机计划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实现航线航班资源分配公开透明,做到阳光审批。
民航局还加强重点交流,对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领导干部以及从事干部人事、基建 投资 、财务审计、纪检监察、航线经营许可、航班时刻管理、机场专用设备使用许可、物资设备采购、院校招生等岗位任同一职位满5年的领导干部,有计划地进行交流、转任或调整分工。
此外,针对巡视中发现的外协外包乱象,哈电集团和中国一重集团均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来解决。文/本报记者 赵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