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首发 手摇充电电筒等上榜

22.05.2014  16:18

灾害发生,如何更好地开展自救互救?昨天,市民政局首次发布了本市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鼓励有条件的市民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更好地应对突发灾害。此外,本市还提倡居民家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家庭灾害应急“小预案”,进一步提高自救能力。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家庭储备的应急物资是由政府、社会与家庭三方面组成的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灾害,如果每个家庭都有充分的物资保障,受灾家庭的成员就能在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灾后70%的受困者都是靠自救或互救得以幸存。

此次发布的建议清单,是市民政局会同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用管理研究院,根据北京市城市灾害特点与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要求,参考国内外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的基础上提出的,期间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清单分为“基础版”和“扩充版”两个版本。基础版包括急救药具、应急物品和应急工具3大类10项备灾物资,具备收音功能的手摇充电电筒、毛巾、呼吸面罩、逃生绳、创可贴、纱布等体积小且便于使用和携带的物品“榜上有名”。

此外,市民政局还建议居民家庭根据房屋类型、居住环境、地域特点,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类型,以及北京地区可能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扩充储备,为此列出了更为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扩充版”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共包括6大类、18小类的60种物品。李红兵透露,下一步,针对家庭困难的居民,市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争取对这些群体的应急物资储备进行相应的补助。

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丁长利透露,目前全市的救灾物资按照常住人口1%的比例进行储备。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字计算,本市储备的救灾物资可为20万人提供保障,其中市级储备可保障18万人,各区县的储备可保障2万人左右。目前全市拥有帐篷、床、被子、睡袋、应急手电等共计11类30项物资,近年来本市还采购了净水车、淋浴车、应急照明灯等物品,投入金额达2亿余元。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武建军介绍,本市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多的主要是洪涝、内涝、火灾和地震灾害4种,不算很多。相关调查显示,本市80%以上的家庭具有一定的物资储备,其中包括药品、应急照明设备等。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对应急救灾最敏感,其次是学生,这和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相关教育有关,而最冷漠的则是青年人。

目前,本市在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居(村)委会等各级政府和社会层面均制定了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这些预案可称为“大预案”,针对居民家庭,市民政局提倡大家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小预案”,“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则是制定“家庭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待清单公布一段时间后,市民政局还将及时开展“社会响应和参与程度”的评估,收集社会反馈意见,预计每年有针对性地更新清单,还会考虑将清单里的物品做成救急包,并出台相应的标准,统一定点对外发售。

今后,全市将通过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市民了解紧急避险知识,掌握应急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时更新应急储备物资,进一步提高家庭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和应变的能力。(记者 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