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财四大误区 过度购买保险也在其中

04.05.2015  18:43
很多家庭大多都已具有了投资的观念,但在投资观念上却仍有不足和不成熟之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大多都已具有了投资的观念,其中居民存款比率下降,转为配置其他的投资便是一个证明。尽管居民已开始青睐于投资,但在投资观念上却仍有不足和不成熟之处。对此,国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嘉丰瑞德的理财师认为,理财上的一些误区,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缺乏长期理财规划

    很多家庭,缺乏长远的规划,认为理财就是投资,甚至就是简化为买股票。其实不然,家庭的长期理财规划包括投资和保障等,而家庭的资产,也应该区分为养老、保险、权益类投资等。权益类投资可以是股票等比较进取的投资。而养老、保险类投资,则包括了社保、长期的商业养老投资保险、长期的房产投资等。

    2、储蓄类资产的比例依旧过高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储蓄的比例有的占据了总资产的60%以上,这个比例是比较偏高的。目前,银行活期储蓄的收益率是0.35%,而一年期定存也仅为2.5%,显然,过高的银行储蓄对于家庭资产增值在正面效应并不明显。比如10万元1年期定存,第一年银行的储蓄本息收益是10.25万,且用最大的“利滚利”方式存款的话,到第10年,本息也才12.80万;到第20年才是16.39万,增值的速度非常有限。因此,从资产配置角度出发,应逐步降低储蓄的比例。

    3、风险过于集中于某类投资

    股票投资,众所周知是属于高风险一类投资。但是并非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股票,比如抗风险能力较差的退休老年人群体等。一方面,老年人的信息接收、知识储备比不上年轻人,很容易跟风炒股,一旦选股失误,则很可能损失惨重。对此,嘉丰瑞德理财师建议这部分投资者不妨更多点谨慎。其实如果不投资高风险的股市,考虑一些固定收益类的投资,其收益也是不差的年收益也不输股市很多,且还比较有保障。因此,不同的人群,多一个角度去投资和配置,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保险过度缴费

    家庭理财,讲究各种类型的投资理财方式的科学搭配和配置。对于过度投资,比较常见的误区是在购置了过多的保险。嘉丰瑞德理财师认为,保险并非不重要,保险大多用于防范风险,但如果缴费过多,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如在健康险方面,目前国家已逐步开始全覆盖“大病医保”,这部分的保险保障应该说国家提供了部分的满足,故应适当的减少“重大疾病险”险种的资金投入比例。建议生命、疾病类保险的缴费比例可维持在收入的5%-7%左右即可,目前多数人认为缴费在10%的比例,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已有点偏高。当然,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需求和财务状况,以及抗风险的能力来定。投资前,不妨在财富管理机构进行一些财富体检,得到对应于个人或家庭的财富规划管理建议。

    总体来看,嘉丰瑞德理财师认为,目前的国民的理财观念已有所改变,但在某些理财意识上,恐怕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谨慎态度,并且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进行投资和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