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研讨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自11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以来,社会反响强烈,业界高度评价。容庚的学术和艺术成就,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令参观者动容。
展览期间,19日下午,“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研讨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来自中国美术馆、高校、艺术研究院、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和观展感受,从书法、篆刻、收藏、捐赠等角度切入,围绕容庚的学术和艺术,治学和为人,爱国爱乡和无私奉献等各抒己见。大家纷纷表示,容庚先生治学严谨,学术成就高,爱国爱乡,尽显文人修养,传承历史文脉,令人敬佩和感动,值得研究和学习。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研讨活动时表示,本次研讨活动是“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活动的一部分,是重新认识和研究容庚先生的开始。她表示,容庚先生是一位学术泰斗、教育家、书画家、鉴藏大家,在乱世收藏,毅然担起了保存、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国家承平之际将私藏捐赠国家,他向着历史与未来的两极放射着精神之光。捐赠展和研讨活动只是掀开研究容庚先生的一个序幕,可以通过容庚个人和他的朋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延续文化命脉,展现文化自信。也希望继续以审美介入学术和传播,给社会提供更多精神享受,为民众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锋,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焜,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祝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杨涛、中国篆刻院副院长尹海龙;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英杰;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涛;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董红,广东博物馆研究员罗兵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活动。
延伸阅读
我初学篆刻就买了容庚先生编撰的《金文编》,这本书具有开创性,对行业贡献很大,影响了几代人,至今还是案头书。容庚先生敬业一生,用快乐与学术相伴一生。他无意学术而又走到了学术的深处。他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把钱投入收藏,然后又捐赠给国家,令人敬佩。他的作品,平静而有力量,蕴涵着温良恭俭让。他给我们今天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
容庚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追随,甚至有学生学他咳嗽的声音,这说明他在北大不仅学术深入,为人也深受老师学生喜爱。容庚先生将艺术和学术融为一体,也是北大艺术学院探索具有综合性大学特点的艺术教育的方向,让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但也用艺术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生境界,也期待有更多的北大学生不止模仿容庚先生的言谈举止,还模范他的艺术追求。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锋
容庚先生在金文方面的贡献非常大。他在学术上有高明的见解,他能从有限的材料得到他的结论,很多证明他的推论是对的。他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这些充分证明他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焜
容庚先生擅长于文献考据,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他所构建的青铜器研究的理论体系,对今天的青铜器研究仍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他以目录学为阶梯、全面占有材料的治学方法对今日学人具有指导意义,可为当今青年学者学习的样板。容庚先生常说“没有罗振玉,就没有今日我容庚”,他与罗振玉的师生关系对今天的师生关系也有启示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英杰
东莞为岭南古邑,素来崇文重教。明清以来,学馆林立,雅集成风,英才辈出,文脉延绵不断。容庚生于斯长于斯,深受乡风文脉熏陶,形成勤勉好学、博思卓识的个性特征,成为其矢志治学的基础。莞城人文荟萃,名门望族众多。容庚成长于容、邓两大望族之家,深受家风熏陶、家学浸染,在家族前辈的引导、指点和培育下,打下扎实的学术根基。他北上求学,以乡谊为纽带,与莞籍学者、藏书家伦明及张伯桢成为好友,并借邓尔雅友人引荐结识罗振玉、马衡,破格入读北大国学门,进而结识王国维等良师益友。得良师指点引导,与益友切磋促进,学术精进,逐步走上治学高峰。其著作等身,嘉惠学林,其为人处事、为文治学所体现的品德风范更是一笔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董红
展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容庚先生的学术、收藏、生平等有了一个完整地呈现。他收集、研究、整理、保护,最后把成果和文物捐给国家,可以让人感受到先生及家人和后人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很多参观的人说数度落泪。他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对容庚先生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对当下有借鉴意义。
——广东博物馆研究员罗兵
文字/林朝丰
摄影/郑琳东 视频/无
编辑/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