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城市公交记忆!34岁老电车“容光焕发”再出发!

19.11.2021  20:11

越秀山镇海楼旁,

停放着一台运营于

20世纪80年代的“大通道孖辫车”,

这是广州公交集团电车有限公司

于1998年捐赠给广州博物馆的

当时 广州最后一辆大通道无轨电车。

维修保养后的电车“焕然一新

时隔23年,

受广州博物馆委托,

电车公司车辆修理厂

拯救维修团队”第三次启动翻修工程。

经过翻修后,

这辆30多岁的“老电车

再次“容光焕发”,

原版恢复30年前的面貌,

崭新亮相。

☆☆☆“修旧如旧”,三次维保老电车☆☆☆

我们保养讲究‘修旧如旧’,就是要保持车原来的样子。

1998年,电车公司向广州博物馆赠送最后一辆大通道车。记者了解到,这辆车的自编号为“D1-126”,1987年投入营运,至1997年12月29日安全运行里程达76万公里,载客量达552万人次。

日晒雨淋下,2011年,这辆大通道车迎来第一次保养,老电车基本恢复原貌。又经过了9年,展览在广州博物馆的老电车车身多处开裂,部分零部件在岁月的侵蚀下发生老化。于是,在2020年,对其进行了第二次全面保养维护工作,这次保养涉及内外,工程量较大,整个工作持续了将近1个月。

第三次维修保养前车辆情况

就在近日,这辆34岁的电车迎来了第三次保养。电车公司车辆修理厂组织“拯救维修团队”对大通道无轨电车进行历史修复。“拯救维修团队”主要针对“古董”无轨电车露天环境下受风雨侵蚀、车内外装饰老化脱落的问题进行历史复原。1:1还原大通道无轨电车面貌。

我们保养讲究‘修旧如旧’,就是要保持车原来的样子。”电车公司修理厂生产调度主任(兼任保养队长)孔祥瑞告诉记者。

这次保养如何开展?“铁工”是第一个进场的,他们先拆开车身外皮检查车辆骨架,如果没有损伤,再将车皮钉回去。接下来就是漆工上场了,漆工将原子灰涂抹上去,之后再打磨涂漆。车身内外都重新喷了漆,一番操作下来,这辆大通道车又焕发崭新的容貌。不仅如此,维修保养人员还为车窗和天窗“上了”润滑油。“车窗可以很顺畅的摇上去”孔祥瑞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此次维修保养进行了4天。

第三次维修保养前车辆情况

孔祥瑞告诉记者,“修旧如旧”是他们维修保养的准则,也是工作中比较难的一环。“像上一次维修保养需要更换零部件。我们会在仓库里面找一些旧零件,如果没找到,只能自己手工做一个。”在第二次维修保养中,需要更换卖票箱。“仓库里已经没有这个设备了,是我们在这里干了10多年、20年的老工人做了几天,手工做出来的。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维保工作

此次无轨电车的修复,更是对一座城市公交记忆的修复,无轨电车发展至今,广州依然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座拥有无轨电车系统的城市,承载着记录历史的重要使命。

☆☆☆ 首条电车线路见证城市发展 ☆☆☆

大通道孖辫车”穿梭于骑楼街成为了街坊独特的广州记忆。

20世纪70、80年代,为解决“乘车难”问题,广州新增了大通道无轨电车(铰接式电车),由两节用转盘连接起来的车厢组成,头上顶着两条长辫子,因此有了“大通道孖辫车”这个别称。这种曾穿梭于广州骑楼街中的“大通道辫车”,成为了独特的广州记忆。

电车一车队服务主管李志坚还清楚记得,自己是1984年1月1日入职公司的,第一份工作就是101线上的售票员。“这是一条很有历史意义的线路。”李志坚说,101线本来是1路电车,是广州的首条电车路线,1960年就开始有了,1986年才改为“101路”。

大通道孖辫车”模型

从这一条线路的变化,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李志坚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1路电车还是用木地板、木凳子,而且都是人工售票,“因为一开始是通道车,一共有三个门,所以需要三名售票员,到后来改为两名、一名。”李志坚笑称自己还记得自己当时怀着对工作的热爱,在车上跑动售票的情景:“因为是分段售票,当时的票价有4分、7分、9分、1毫1分等。

2年后,因为择优选录,李师傅成为了公交车司机,开始开车“畅游”广州城的经历,一直到后来成为管理人员:“这份工我到今天依然很热爱。

20世纪80年代开始后,公交车的更新变化加快,木地板变成了胶底地板,木凳变成了不锈钢凳。1997年开始,因为新设了无人售票和电子报站,乘务员“退出历史舞台”。2000年左右,不锈钢凳子被改成了塑胶凳子,车上也开始有了空调设施。

大通道孖辫车”内部设施

101线的“前身”1路车行车路线是往返于越秀公园和大沙头,之后101线的路线也发生过变化,从越秀公园发车到白云路,到如今的机场路到海印桥,不变的是它依然耸立的两条“辫子”——富有特色的电车“天线”。

车型也一直在根据实际的需求而变化。“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李志坚说,自己也数不清车型到底变了几变,也不记得内部的座椅、设计经历了几次更改,“座椅会因为乘客增多而加装,也可能因为座位占据太多空间而拆掉,总而言之,一直在调整、改善。

领略过101路的一路风光,李志坚也领略过浓浓的街坊情。“一开始,公交车上乘客很多,大家挤成‘沙丁鱼’,现在大家出行的选择多了,相对来说不会那么拥挤。”李志坚说,但是,那时就算很拥挤,大家也是其乐融融,“因为有车搭都很开心。”而且,大家都很有人情味。“乘客们都很尊重我们的职业,很多乘客都是上班族,大家都习惯了每天上车跟车上的工作人员打打招呼,有的过年过节看到乘务员、司机,还会派‘利是’,希望出车平平安安。”李志坚说,虽然数额不大,但是就是一个心意,送的人开心,收的人也开心。

电车内部方向盘

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多“熟客”平时见到也很融洽,李志坚还记得以前去中山路电影院的时候,还会有老人家抢着给自己买电影票。

当时的道路比较窄,中山路也不过是对向车道,偶尔出现坏车现象,车上的乘客一声吆喝,立刻下车推车,把车推到一旁,免得妨碍交通。“当然,现在还是有这种人情味的。”李师傅补充,当有需要时,依然会有热心乘客出手帮手,比如帮忙追抢手机的嫌疑人,司机们也会给到乘客一些方便:“有时候突然下雨,我们把伞借给没有带伞的乘客,他们依然会送回总站。

时代进步了,我们也在不断进步。”李志坚说,比如后台调度能力越来越强,公交车的运营越来越科学;工作人员越来越有服务意识,公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时代变化,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宽,变的是出行的样态,不变的是这座城市的人心里的热情。

维修保养后电车“焕然一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卢梦谦、林琳 通讯员:姚沐鑫、孔繁梅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高鹤涛、王维宣 通讯员:姚沐鑫、孔繁梅、孔祥瑞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高鹤涛、卢梦谦 通讯员 :姚沐鑫、孔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