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公共单车不再“长草”

13.10.2015  12:27

  近日记者发现,在广州大学城北亭广场附近过千辆红色单车露天闲置,经过长时间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已经锈迹斑斑,甚至车上都长满了植物。附近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这些公共自行车放在这里已有两三年了,要么缺了踏板、车座,要么链条生锈断裂,已经不能骑了。”在北亭广场附近经过的学生和游客,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觉得可惜。

  公共自行车闲到“长草”,严格来说并不算“新闻”。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至少从2012年起,几乎每一年都有不同媒体关于大学城公共自行车闲置浪费的相关报道。而具体到北亭广场过千辆自行车闲置,其实也早在2013年底就有媒体关注,涉事方当时也给予回应,称北亭广场附近放置的单车并非闲置,而是单车中转站。只不过最初是停放在附近一个地下停车场,因为停车场装修只好把单车运了出来。公共单车需要中转调配是事实,不过直到将近两年后的今天,这些单车仍然“露天中转”,让人生疑。难道是停车场装修了还没完成?又或者其间出了什么岔子?没有人知道答案。

  围绕公共自行车的种种怪象,一直很难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北亭广场这一“僵尸车场”只是其一,大学城自行车站点选址为啥那么偏、车辆损坏为啥没人修等,都是看得见的问题。乃至广州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全部三家运营公司,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比如相互之间难以通借通还、经营困难收不抵支等等。据悉,《广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办法》已正式印发,能否一解这些遗留问题,有待观察。

  市民对单车出行的需求因地而异,仅就大学城而言,自行车不啻为“准刚需”,公共自行车租借不方便,大学生自费也要买车就可见一斑。公共自行车做好了,显然是有利民生。当然,具体操作时公益有公益的做法,商业有商业的做法。如果是采取公益模式,政府投入为主,那么就要做好经济效益亏损、社会效益得利的心理准备;而如果是商业模式,政府划好准入线,具体选点、定价、投入车辆等就都应该交给商家决定。而从现实看,运营商开发广告遇阻,站点选址用地协调难、配电也跟不上,还出现了锁桩远少于自行车数量的低级错误,不得不大大增加人工管理的成本……这恐怕不是模式问题,而是前期缺乏充分详细的调查和计划,政府配套支持和商家经营策略也缺乏精细的磨合所致。仓促之下,难免漏洞频频。

  好在最新印发的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政府负责前期投入、运营单位自负管理盈亏等原则,并对广告、零售等增值服务开了绿灯,这对重新厘清公共自行车的商业模式大有裨益。在展望未来的同时,切勿忘记曾经走过的弯路。好好的公共自行车,怎么就“长草”了?这一次,希望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的部门和企业,都能从长计议,在设计运行模式时结合商业可行性分析和市民出行意愿调查,不急于求成,而要做一件成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