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因编辑婴儿需保持高度谨慎

28.11.2018  11:12

  ■ 罗志华

  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事实上,很多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癌症、蚕豆病等,都与基因直接相关,与基因有间接关系的疾病则更多,通过修改基因,就能彻底预防这些疾病。艾滋病正属于这类疾病,研究发现,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艾滋病毒感染大门,这就意味着,将婴儿的CCR5基因进行编辑修改,就能使孩子长大后能够像这10%的北欧人一样远离艾滋病。

  假如仅从有利的方面来看,放手展开基因编辑,对疾病防控和治疗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然而,基因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直颇受争议,就算运用到植物方面,通过基因编辑生产的转基因产品,就引发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将这类技术运用到人的身上,难免会受到来自伦理等方面的巨大争议。

  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对于基因编辑在人身上的运用,都有极为严格的管制。如今,露露和娜娜出生,基因编辑不再仅仅是人体试验,而是更进一步,诞生出了有生命的人。

  一项科学项目能够大胆创新并引领世界潮流,拥有这样的开拓精神固然可喜,但也应对存在的巨大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也许,编辑人类CCR5基因是否带来其他副作用,这方面仍然充满了悬念。假如修改CCR5基因的副作用当前没有发现,等孩子长大了却暴露出来,那该怎么办?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防艾”也许风险可控,但在“基因检测开发孩子潜能”都被当成赚钱噱头的背景下,通过修改基因来定制婴儿的这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就会面临技术被滥用的巨大风险,这样的尝试不仅会引发伦理方面的巨大争议,还可能导致其它一些社会问题,对此理应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