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对接政府增信 着力实施金融扶贫
——农行广东清远阳山支行金融扶贫显成效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农行广东分行清远阳山支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模式,持续为地方特色产业输送金融血液,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取得良好成效。
一、创新服务模式,践行精准扶贫
清远市阳山县既是广东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为突破农民融资“抵押难、担保难”的关键瓶颈,阳山支行从当地实际出发,勇于探索、积极创新“银行+财政”、“银行+财政+保险”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扶贫的“造血”功能,开辟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共赢之路。
(一)“农民创业贷”——互助基金协同脱贫。 为实现扶贫贷款可持续发展,阳山支行改变以往贷款给贫困户单干的思路,与阳山县扶贫办合作,依托“银行+财政”推出“农民创业贷”,通过帮扶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致富。具体为:扶贫办以行政村为单位,整合扶贫资金,从村级互助资金中为每个行政村提取1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基金,按照“双到”的要求,农行与扶贫办共同甄选种养能手,特别是那些可以带动一片、扶助一片的项目和特色产业,放大倍数向农户发放贷款。贷款由扶贫办作担保,并对款项用途进行监督,同时给与最高80%的贴息。这样的银政合作模式既为贫困农户创业致富提供了源动力,也减轻了其贷款利息压力。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投放“农民创业贷”135笔,金额675万元。
(二)“特色农业贷”——政保增信助力发展。 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增强扶贫贷款风险共担的普适性,阳山支行与阳山县政府、保险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了以“政府担保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为依托的“特色农业贷款”。具体为:阳山县政府设立担保基金200万元向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殖专业户等提供贷款担保,并由政府扶贫办向农行推荐贷款农户;保险公司对贷款户的贷款本金提供保证保险,阳山支行则按担保基金额度放大10倍,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提供贷款。贷款如果出现损失,按约定的比例由担保基金、保险公司、银行共同分摊。保险公司年度保费赔付额一般为年度保险保费总额的150%,农行分摊的风险比例最高不超过贷款本金的20%,不足部分由政府担保基金进行赔偿。值得一提的是,申请这种模式的贷款,需要贷款人绑定帮扶2个以上贫困户,让贫困户在自己的农场或果园务工,从而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脱贫。近期,阳山支行在特色农业小额贷款基础上,再与政府和保险公司推出为优质专业大户度身打造的升级版产品,将贷款本金的上限从5万元提高到50万元。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特色农业贷款”64笔,金额365万元。
二、严守风险底线,坚持精细管理
实施金融扶贫并不意味着放松信贷管理,严守风险底线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为此,阳山支行加强对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核心环节管控,迄今保持政府增信农户贷款零不良。
(一)严格筛选,把好准入关。 该行通过村、镇两级政府推荐和筛选客户,受理贷款申请后,要求客户经理深入客户经营实体调查、收集基础资料,对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和个人信用状况作出专业判断,并据实撰写调查贷前报告提交县人民政府授权部门和保险承保机构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合作方出具《担保承诺书》,以保证贷款对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源头上增强贷款抗风险能力。
(二)认真核实,把好用款关。 坚持贷前双人调查、贷后双人管户制度,切实防范道德及操作风险;加强资金监管,要求信贷客户必须通过农行进行资金结算,结算量必须与农户经营情况或贷款比率相匹配;定期跟踪检查客户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强化资金流向监管,确保贷款使用运作正常。
(三)严格管理,把好贷后关。 对每笔贷款建立详细的贷后管理台账,着重落实“三个定期”:定期进村入户回访,实地查看各类专业大户是否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预警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定期召开贷后管理例会,及时作出风险预判,并对贷款抵押物进行定期核保,保障第二还款来源;定期向当地政府、人行及村委会通报客户贷款的运作情况,增强监管合力。对于出现不良苗头的贷款,除实行电话、上门催收外,还与当地村、镇二级政府相关人员组成联合管理小组,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及时化解风险于未然,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三、提升社会形象,开创多赢局面
阳山支行将政府增信与金融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既缓解了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提高农民贷款可得性,也拓展了农户贷款业务空间、提升支行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 ,该行通过政府扶贫工作体系,更好地获取农户的信用信息,实现安全精准的贷款投放,并借助政府力量开展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最大限度防控贷款风险。 另一方面 ,该行积极配合阳山县政府金融扶贫工作,密切与地方党政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主流银行地位。阳山支行金融扶贫模式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金融时报、经济参考报、农村金融时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采访报道,较好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