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婚礼,见证江门3对麻风病康复老人半世纪爱情长跑

22.05.2016  13:31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间的薄雾,照进山坳之中,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江门市开平蚬岗镇玲珑医院开始忙碌起来。2016年5月21日,对于这所有着60年历史、相继接收800多名麻风病人的麻风病防治专科医院来说,是个特殊而喜庆的日子——3对白发苍苍的老人,风风雨雨携手走过半生,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3对新人中,年龄最小的63岁,年龄最大的89岁。

  这是一场“及时”的婚礼:当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当党委、政府为医院做起坚强后盾,曾因麻风病陷入困顿的老人们,生活逐渐变好。

  “希望通过这次婚礼,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玲珑村特殊的孤寡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开开心心安度晚年”,玲珑医院院长董淑猛说。一波又一波宾客,带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赶到村里见证这场特殊的集体婚礼。

  老人说,这些年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只要坚强地生活,就能活出希望,活出未来。

   一诺千金

  “你放心,以后没人照顾你,我照顾你!

  “如果不是他,我早就死了。”89岁高龄的冯金恨坐在床边矮凳上,看了一眼旁边抽着水烟的张桃烈,眼眶湿润。

  冯金恨是待在玲珑医院时间最长的“病号”,这个身材瘦小的老太太命运坎坷。1959年,32岁的她因为手足严重畸形疑似麻风病,被家人送到了玲珑医院,虽然最后证实是小儿麻痹,家人仍不愿接她回去,于是在这里一住就是57年。

  比她小12岁的张桃烈同样命途多舛,19岁就患病入院了。8年后,他右足溃疡加重并连累到小腿,只能截肢。但勤劳能干的张桃烈没有自暴自弃,截肢后,他动手做了一个木制假肢,凭借一股韧劲,像以前一样行走、劳作,并在医院里协助做些杂务。

  冯金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有一次,冯金恨感慨地对张桃烈说:“等我到了90岁,不知还有没有人照顾我?”老实憨厚的张桃烈对冯金恨说:“你放心,以后没人照顾你,我照顾你!

  当时,谁都以为这只是句安慰的话,可张桃烈是认真的,一守就是26年。

  1972年8月,张桃烈治愈出院,回到家乡开平水口独自生活。第二年,他因麻风病后遗症导致的溃烂,失去了左手五只手指。当他以为自己将在村中过完下半辈子的时候,因缘际会,他得知医院希望他回去帮忙时,在“外面的世界”生活了18年的张桃烈想起当初的承诺,毅然回到了医院,拿着每个月15元的“低薪”,照顾起十多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妇女,洗衣服、做饭,甚至伺候大小便。

  张桃烈把其他年迈老人当成妈妈照顾,但其中年纪最小的冯金恨和他却免不了有些别扭,小她12岁的张桃烈主动提出了结婚,以丈夫的身份名正言顺地进行护理。听到结婚两个字,冯金恨泪流满面,“我真的没想到,我都一把年纪了,满身病痛,与废人无异,可老来还拥有了一个丈夫”。

  为了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张桃烈种瓜、种菜、养鸡,什么活都干。夏日炎炎,张桃烈会把冯金恨抱到轮椅上,推她到树下乘凉,手里的扇子不停给她扇风。春节期间,冯金恨的侄子、侄女们带着一群孩子来看望她,跟两位老人一起吃晚饭,家里到处欢声笑语。

   誓言永恒

  “我会赚钱养活你,做你一辈子的腿

  命运跟朱郁孚开了个很大的玩笑。1953年,家添男丁的朱家父母喜出望外,视儿子为掌中宝,可18岁那年,朱郁孚被确诊为麻风病。消息传遍全村,朱郁孚无奈被送进了玲珑医院隔离治疗。由于身体没有明显残疾,他被安排到医院的生产队种瓜种菜。10年后,医院里来了个新病人,叫陈凤梅,也在生产队工作。他们每天都能相遇,闲聊中,朱郁孚知道她和他不光同龄,还有着相似的境遇。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生产队里相识相知,情愫渐生。

  1985年,玲珑医院取消生产队,朱郁孚带着陈凤梅和另外几个村民一起合种田地。但没过多久,陈凤梅左下肢溃疡加重,行动迟缓。朱郁孚担心她的健康,坚决不准她下田干活。1990年,陈凤梅病情继续加重,医生说,再不截肢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朱郁孚陪她去省立平洲医院(注:当时为广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中心、广东省麻风病康复医院)做截肢手术。术前术后,陈凤梅要在医院住上几个月,每月两三百元的生活开销,对于完全没有积蓄的两人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

  朱郁孚向村里的其他老人借了几百元。他斩钉截铁对她说:“好好配合医生完成手术,不要担心钱的问题,也不要担心截肢后没了腿。我会赚钱养活你,照顾你一辈子,做你一辈子的腿。

  他开始外出打工。他先到了佛山一个建筑工地扎钢筋,一开始,由于之前的病痛导致手指不太灵活,他干得很吃力,但得益于认真肯干,以及在生产队学到的木工等技术,到后来也能熟练完成工作。他几乎玩命地工作,每天在工地上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每个月一拿到工资,就往平洲医院跑。此后,为了多凑点医疗费和生活费,他奔波于各地打工,什么活都干,月薪最高时能有六七百元。

  陈凤梅治愈后,两人回到玲珑医院,开始了崭新的生活。1995年,朱郁孚和陈凤梅给玲珑医院写了结婚申请,请村里的老人吃了顿饭,算举办了一场“婚礼”。“我会赚钱养活你,做你一辈子的腿”,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朱郁孚不再出去打工,但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他辛苦劳作,每日都会骑单车去镇上卖瓜菜,他一直坚信,只要坚强地生活,就能活出希望,活出未来。陈凤梅则煮好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等着丈夫回来。

  年华逝去,但朱郁孚的家越发生机勃勃。屋外的路旁,种满了他亲手栽下的粉红玫瑰;屋内的墙上,贴着两人这些年的不少合照。照片里,花红柳绿,春光明媚,朱郁孚和陈凤梅紧紧依偎在一起,笑容灿烂。

   半生厮守

  他还欠她“一个婚礼

  4月20日领到结婚证那天,妻子张瑞心由衷地笑了,丈夫陈桂芳百感交集。迟来了60年的这纸证书,了却了自己生平最大的遗憾。

  两位八旬老人的爱情故事,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陈桂芳因疑似麻风病,常常被村里人指手画脚。1957年,22岁的陈桂芳自己要求进入玲珑医院医治。两年后,他在这里碰上了张瑞心。

  当时的玲珑医院分为男女村,两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开始只是点头之交。增进了解后,慢慢的,他们一起散步、谈心,直至视对方为寒夜里一盏温暖的灯。虽然心中有对方,不过,这层窗户纸始终没捅破。

  9年时光眨眼而过。1968年,病痛再次袭来:由于溃疡,张瑞心的右腿必须截肢。漫漫长夜,她既害怕又绝望,甚至想到过自杀。

  在她最绝望的时候,陈桂芳站了出来。“我们在医院就约好了,等两人都健康了,就在一起生活。”坐在床前的木凳上,说起当年往事,张瑞心和陈桂芳四目相对,会心而笑。

  不久,张瑞心配合医生做了截肢手术,继续留在医院休养。这一年,陈桂芳治愈出院,带着与张瑞心的约定,回到了家乡开平长沙八一村,继续帮生产队放牛。

  1969年,张瑞心治愈。“张瑞心叫我给你带个话,她要出院了,叫你过去接她回家!”听到这个消息,陈桂芳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跳了起来,他特意请人帮忙,开着一辆拖拉机,直奔数十公里外的玲珑医院。两个相互爱慕已久的麻风病康复者,从此组建了一个家。

  结婚后,他们住在了离村民最远的水塘边,负责为生产队放鸭子。不过,由于世俗的偏见,他们一直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于是,两位老人于1996年再次申请回到玲珑医院。而今,两位老人领着民政低保补助,住进了玲珑新村新建的宿舍,生活平淡而幸福。不过,陈桂芳深深地知道,他欠她一个婚礼。

   ■记者手记

  笑容写在他们脸上 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6位身残志坚的老人,3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他们坚强的人生态度,历久弥新的坚贞情感,正在感动越来越多的人。

  为他们补办婚礼的想法,在社会上迅速引起那么强烈的回应,这多少让活动发起者、玲珑医院院长董淑猛有些始料不及。从线上到线下,玲珑村喜宴汇聚了各方善意,有的送来戒指,有的赞助喜饼,有的给老人免费拍婚纱照,有企业还免费提供婚礼布置和仪式……在微信平台上,更有200多人次自掏腰包,为新人筹集婚礼经费。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老人们数次提出感谢政府为他们修建了新房。开平市委、市政府在1999年筹资修建两排新房,让每个(对)老人都住上了有卫生间、厨房的套间。随后,政府又给老人安装了有线电视,进行了供水、供电系统的改造,修通了玲珑村通往大山之外的水泥路。

  一些热心的民间组织和企业也在努力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美好。在他们的帮助下,从去年开始,董淑猛成功带着部分老人走出山坳“看世界”,去到台山、蓬江、长隆野生动物园、澳门等地游玩。婚礼不光给老人圆梦,让老人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关爱和善意。

  笑容如同岁月的印记,深深写在老人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