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外事侨务局帮助3名印尼老师成功“寻根”
丘桂芳与姑姑相见后激动万分。
日前,我市迎来了两批来自“千岛之国”的客人,一批是来梅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印尼雅加达师生,另一批是来梅学习交流的印尼万隆华文教师团。他们聚首梅州了解客家文化,学习客家知识。据了解,短短10天时间,他们当中有3名老师来梅成功寻到根。记者采访这3位当事人,探寻他们寻亲背后的故事。
“找到家,觉得整个人都踏实了”
77岁的张宏祥是雅加达崇德三语学校的华文老师,有15年的华文教学经验。张宏祥说,他父亲9岁时就下南洋,而他自己在印尼出生长大,从未回过梅州。因其居住的小岛几乎都是客家人,自小在客家话的语言环境下长大,张宏祥讲着一口纯正的梅县话。
张宏祥说,一直以来,家里人对梅州的印象停留在父辈那个年代:贫穷而落后。直到近年来,有朋友回过梅州,说梅城变化很大。“看到梅州市外事侨务局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梅州营,我立马报名了。我是梅县人,觉得有生之年虽然未必能回到老家,但能回到梅州,也算幸事了。”张宏祥说,回来后看到梅州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道路干净整洁,发展很快。
由于不清楚老家“大坪”,张宏祥在市外事侨务局帮他了解到同样有“张”姓的大坪镇后,再次打电话咨询海外亲人。最终,他顺利地找到了“根”——梅县区石扇镇大坪村。“找到家,觉得整个人都踏实了。”张宏祥激动地说,以后他会带着家人回来“寻根”,如果可以,他希望自己和家人的名字能入祖祠族谱,真正做到“扎根”梅州。
“能回家祭祖、见亲戚,真的没想到”
“能回家祭祖、见亲戚,真的没想到。”在雅加达崇德三语学校任华文教师的许锦榕刚用不太流利的客家话说起“寻根”,眼眶就有些泛红。今年33岁的她告诉记者,她是侨三代,自外公外婆去了印尼后,一大家子都没回来过。
直到2010年,许锦榕在广州参加教师培训时,80多岁的外婆从雅加达飞到广州和她会合后,一起回过一次梅城。“那时是第一次回来,印象最深的就是梅城到处都是自行车。对于石扇老家,是否见过什么亲人,现在都没什么印象了。”后来外婆离世,许锦榕更加理解当时外婆说想在离世前带着她回梅“寻根”的意义。
许锦榕说,一直没想过能有机会找到“根”,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老家在哪。在她和市外事侨务局工作人员讲起关于老家的零星字眼时,工作人员马上联系了相关人员。最终,许锦榕找到了“根”。“24日一早,我回石扇祭祖,见到了外公家的亲戚,虽然叫不出称呼,但感觉很亲切。”许锦榕说。
牵线搭桥见上久未谋面的亲人
对于在万隆崇仁三语国民学校当幼儿、小学中文教师的丘桂芳来说,能来到老家与姑姑一家人见面,是她做梦都没想过的事情。
25岁的丘桂芳,是教师团年龄最小的团员,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却不太会讲客家话。当知道她要和久未谋面的姑姑见面时,她是既激动又紧张。“我不太会说客家话,但是姑姑只会讲客家话,所以我怕交流不了,好在有表哥全程翻译。”丘桂芳说,其实自己一直都知道有位姑姑在梅州蕉岭,1993年时姑姑也去过印尼,但当时自己年龄小没留下多大印象。这次回梅城,看到行程上有安排去蕉岭,觉得终于能回到老家了。经过外事侨务局的沟通联系,还见到姑姑一家,真的很满足。
丘桂芳说,这次交流学习,收获很大,不仅见了亲人、去松口看了爷爷下南洋时出发的地方,还了解了客家文化、品尝到了客家小吃。她说客家话很好听,客家人很热情,以后要努力学习客家话,带爸爸妈妈回来。
(曹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