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探索不息的江苏脚步(组图)

26.09.2014  08:47

胡福明

秦振华

林 琨摄

赵亚夫

闵乃本

刘应启

朱 江摄林 琨摄


  “晴朗在夏日星空,我与世界青春相逢。未来之星从眼前升起,让快乐分享感动……”2014年夏天南京开启了一场关于梦想的盛会。其实,早在1910年于南京举行的“中国运动大会”上,国人就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开启了中国人的奥运梦想。

  而奥运梦,只是中国人的绚烂梦想之一。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从民族独立梦、富民强国梦到两弹一星梦、航天潜海梦……历史,留下了奋进者的足迹。今天,当我们站在江淮大地,用历史的长镜头回望,看到的是追梦路上探索不息的江苏脚步。

  寻梦

  历程

  新中国“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新世纪“强起来”,这是对65年寻梦中国的精炼概况。而江苏寻梦人,也走过了同样的历程。

  “以1952 年为基数,到2013年,江苏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地区生产总值则增加了1200多倍”。回顾江苏65年的发展历程,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划出这样几个时间节点—

  1949年—1956年,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一阶段,既有成就也充满曲折;1978年以后,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江苏,发展有特色,有亮点。这包括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快速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2011年5月4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为南京大学师生作形势报告时,曾权威总结江苏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转型;第二次,是90年代以推进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第三次,是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重点,正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寻梦路上,江苏最醒目的路标就是“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江苏的追求,更是中央的期望。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最初产生于江苏大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庆五介绍,1983年春节前夕考察江苏时,邓小平第一次以“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来描述社会的整体水平与全面的进步状态。几十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江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画卷,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个率先”的步伐同样铿锵有力。近年来,江苏全力实施了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江苏重新审视了以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丰富提升了“两个率先”目标内涵,对相关指标体系作了修订完善,提高了实现率先的标准,调低了经济增长速度,放宽了达标时限,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民生。

  寻梦

  面孔

  寻梦路上,难忘一段段旅程,更难忘一张张面孔。这些面孔,代表江苏人民的时代群像,勾勒江苏人民的奋进身影,凸显江苏人民的特殊品格。

  胡福明·求真 作为一名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胡福明决定拿起手中的笔,批判“两个凡是”。1977年的六七月间,南京炎夏,妻子又住院开刀需要陪护。在医院的廊灯下,胡福明趴在凳子上把马、恩关于实践的上百条理论论述找出来,仔细阅读、排列,写出2000多字的提纲。9月初,写成8000多字的初稿,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题,寄给了《光明日报》。稿件见报,在全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巨潮。

  秦振华·争先 做了5年市委书记,秦振华和张家港人民一起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首家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更主要的是,凝聚成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总结今天张家港的发展,老书记曾感慨地说:“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人团结拼搏做出来的。”与此同时,昆山之路走出自费开发跃上由内转外的康庄大道,园区经验促使苏州工业园区横空出世,屹立世界经济之林。

  闵乃本·创新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闵乃本教授有句名言,“科学的追求旨在对人类的奉献,科学家的理想是把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在他看来,自己这一生最为自豪的不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而是两件事:一是为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些贡献,并得到认可;二是组建了一个勇于创新、团结和谐的国家级团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赵亚夫·为民 赵亚夫是一个尽职的领导干部,也是一个成功的科研人员,更是一个执著的“服务员”。他怀着深深的“大地情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一生奉献在富裕农民上。赵亚夫曾经说过一句十分普通的话:“为农民服务,说高一点,是我的人生目标;说平一点,是我的兴趣爱好。

  刘应启·本色 三过雪山草地,战斗在最艰苦的收容所,他是长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离休后巡回全国各地,宣传长征精神,他是“播种机”;遍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他是人民的“勤务员”……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一辈子都在长征。人活百岁固然不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一生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刘应启说:“作为党的人,知党和人民之恩是觉悟,报党和人民之恩是义务。

  寻梦

  信念

  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寻梦路上,一段段旅程、一张张面孔背后,是始终不渝的信念。它们,是前进指南,也是力量源泉。

  信念一:民生优先。农业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全免费,社保体系全覆盖……65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5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将民生幸福摆在突出位置,在改善民生、造福百姓上下功夫,使改革发展的过程成为群众得益受惠的过程。

  如今,省级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社会事业,近三年预算安排资金1180亿元。民生优先,我们有一个美好前景—到2020年,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民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保障改善民生继续走在前列。

  信念二:依法治省。依法治省才能长治久安,依法治省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梦。这是我们65年寻梦悟出的真谛!

  1980年6月27日,江苏省第一件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代表联系制度试行办法》颁布;2004年,省级区域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法治江苏建设纲要》诞生;2007年开始,先后制定药品监督管理条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填补了医疗立法的空白……

  伴随着法规的完善,立法方式也与时俱进。从法规草案公开征集意见,到直接走进社区听取群众意见;从聘请立法咨询专家,到开展立法听证;从立法后评估,到立法前评估……立法方式日益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

  依法治省,一个“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信念三:呵护生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写的“”字道尽了江苏的“鱼米之乡”之美。生态,是江苏的优势,也应是江苏的品牌。太湖蓝藻事件,更激发了江苏人的生态觉醒。


  划定国土面积不低于20%的生态红线,形成刚性约束;持续展开生态空间保护等“七大行动”;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减少污染排放……寻梦路上,我们坚决做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标杆。

  最近省委书记罗志军到高淳区调研。这个十年前区位闭塞、交通不便,需要扶贫帮困的农村模样的郊县,如今是全国唯一国际慢城、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一县的探索,带给全省启示。实践证明,寻梦路上,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