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人大导师与学生断交:不太符合师生伦理

22.09.2015  03:54

21日,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发在朋友圈里一封师徒绝交信——硕士生郝相赫在朋友圈内“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加上此前“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因此,孙家洲决定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孙教授写这封公开信,颇似当年唐僧“”孙悟空。按理说,一个硕士新生的攻击,当不至于会对阎、韩的声誉造成多少影响。孙教授为何如此大动肝火?原因不难解释:试想,弟子整日挑衅同行老友,导师面子上怎么挂得住?因此,孙家洲解除师生关系的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但理解并不等于赞同这种方式。公开宣布决裂,恐怕稍微极端了一些,并不符合宽容的师生伦理。

现代师生关系本质上是契约关系,从程序上说,导师认定学生不合格而解除合约,并非大不了的事。导师学生互选制,提供了如此作为的规则空间。但是,教师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一般而言都要超出学生。这意味着师生之间的争执是不对等的,学生可以口无遮拦,无关大局,但教师的一句责骂,则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前程。果然,在郝相赫随后的回应中,称“拜公开信所赐,我的名誉受到很大伤害,原先在北京考博的计划也完全泡汤。

孙教授的公开信,从程序和逻辑上并无问题,却不大合师生间的伦理。作为导师,孙家洲应当一方面劝阻学生,另一方面保护郝免于围攻,为其解围。从孙家洲的公开信看,他也确实曾多次劝导弟子,但始终没有回应。这的确可气,但在最终的处理上,孙教授是否该有更平和更有风度的选择?

此事也让我想起一个知名公案:钱钟书在清华本科毕业后,清华曾想让其留下来读研究员,钱却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比起郝,钱钟书得罪的人更多。如果钱钟书因此就被发公开信责骂,他的学术生涯可能就要改写了。因此,在这一场口水战里,导师和学生都应各自反思。

□胡涵(媒体人)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