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导弹列装两年首出鞘 击落多架来袭“敌机”

08.10.2014  18:58

资料图:解放军列装红旗-9防空导弹。

  本报讯:9月初,广州军区某通信团一营三连官兵以95%的优良率,通过了新装备单人单装训练考核验收,取得转入分要素协同训练的“资格证”。这种分类分项训练、逐段考核验收、达标过关升级的组训方法,源于该团组织新装备训练初期走过的一段弯路。

  前不久,该团一营三连率先列装某型新装备。团作训部门给出指导性训练意见后,一营为了给年底争“军事训练一级营”增加砝码,要求三连尽快使新装备形成作战能力。三连曾因装备老旧,好几年与先进无缘,看着一台台新装备,全连官兵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有人提出要实现“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为赶进度,连队官兵熟悉了几天的相关理论知识后,便全面转入实装训练。见官兵训练热情高,连队就把早操、夜训等时间全部用于新装备操作训练,并请求上级在油料、场地等保障上为他们“开绿灯”。新装备白天黑夜连轴转,连队干部带领大家争分夺秒加紧练,短短三周时间,就训完了原计划一个半月的训练内容。然而,在该团随后组织的阶段性考核中,由于对装备原理掌握不牢,部分重难点课目官兵只会“依葫芦画瓢”,稍稍改变一下考核条件便手忙脚乱;一些需多人协作完成的课目因训练基础不扎实,导致协同效果大打折扣。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缩短新装备战斗力生成周期,不是单纯减少训练周期,而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考核组责令三连立即整改。经过研究论证,该团引导官兵强化全系统全要素训练意识,并将新装备训练划分为装备理论、台站开设等阶段,每阶段考核优良率必须达到90%以上,才能转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记者在三连分要素协同训练现场看到,官兵操作娴熟、配合默契。同时,连队要求官兵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装备的每个细节都搞懂搞透。“说来惭愧,前期为赶进度、争彩头,对新装备的一些使用性能,我这个连长也只是一知半解,说到底都是训风不实惹的祸。现在训练进度虽然‘慢’了,但大家钻得更深、学得更透、训得心里更有底了!”说到这,三连连长于澄澄话锋一转,不赶进度并不是消极训练,连队在全员“回炉”的基础上,抽调骨干力量成立新装备训练攻关小组,由他们先训一步探索新装备训练的方法路子,在训实训精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

   冷思考

   装备形成战斗力需防拔苗助长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战斗力的生成巩固自有其内在规律,不能期望于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广州军区某通信团组织新装备训练的经历,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按纲施训、科学组训,是战斗力生成的正道铁律。当前,大量新装备陆续列装,为加快战斗力生成提供了基本平台,但切忌为了“争彩头”,就不顾单位的承受能力,企图“一口吃个胖子”,让官兵们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最终“欲速则不达”。为此,我们必须以对战斗力负责的精神,在需要久久为功的课目上舍得下长工夫、苦工夫、硬工夫,防止和杜绝急躁冒进,拔苗助长,不得随意缩减“摩托小时”。越是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情况下,越是“急不得”“虚不得”,越需要老老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对象训全、内容训到、时间训够、质量训好,扎实推动新装备早日形成战斗力。

   相关新闻

   第41集团军某防空团新型导弹武器系统列装两年多才进行首次实弹射击——

   利剑缘何“”出鞘

  ■本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易晓春 通讯员 王 钰

  “发射!”8月底,南方某靶场,随着一声声巨响,一枚枚导弹直刺蓝天,一架架来袭“敌机”应声而落。

  “4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演练现场,负责指挥的第41集团军某防空团参谋长龚武兵一脸欣喜。这是该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落户”该团两年多来首次进行实弹射击。“战场3分钟,校场两年功。”龚参谋长边感叹,边向记者讲起“利剑出鞘”背后的故事。

  2012年上半年,某新型防空导弹配发至该团四连,该武器系统集搜索、跟踪、毁伤于一身,同时具备隐蔽突防、快速机动等多种能力。四连官兵信心满满,提出“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3个月过后,该团野外驻训,四连骨干联名上书团党委,要求新装备打实弹,理由为“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

  然而,团党委经过深入研讨,给四连官兵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盲目求快是不讲科学,是对战斗力不负责。导弹不比子弹,昂贵不说,如此“高新尖”的武器系统,信息化程度高、系统构成复杂,光是和它混个“脸熟”就得好几个月,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扎实。

  这一年,该团党委要求四连扎扎实实上好“一年级”,“先学会走路”。他们组织攻关小组与连队官兵一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研练,一个功能一个功能地攻关。一年下来,四连摸索出了“模拟多练、实装精练,先理论后操作,先基础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的训练路子。当年年底,新装备训练成绩节节攀升,连队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

  “这下该打实弹了吧!”第二年,不仅是四连官兵跃跃欲试,就连机关的攻关小组也信心百倍。这一年,四连还专门派人参加了总部在某训练基地组织的该型装备实弹试射任务,取得了首发命中的好成绩。没想到,团党委再次拒绝了连队的请求,理由是:单装单系统虽已熟练,但还没有融入作战体系。

  “体系作战能力不只是单装的打靶能力。”团领导的话,促使该连又一头扎进全新的训练阶段。为了使该型武器系统能真正融入作战网络,连队和机关攻关小组确立了“电化教学、模拟训练、实装操作”的训练思路,并根据新装备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开发了多套模拟训练系统,构建多网络融合、多专业共享的新装备模拟训练平台。

  同时,他们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岗位上练”的方法为官兵“淬火充电”,先后将50余名官兵送至厂家见学受训;借助装备生产厂家开展武器试验的机会,选派技术骨干参加新型导弹系统的试验、试射和定型工作,为实弹射击积累经验。

  两年多时间的厚积薄发,连队顺利经受了实装对抗、网络模拟、作战复现、真实空情保障、空情信息获取传递、作战组织指挥和要素融合等多种训法战法的锤炼,并熟练掌握了该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战车、指挥车、运输装填车3类单装12个岗位的操作技巧和故障排除办法。他们先后向装备厂家提出“高程计探测头加焊保护盖”等建议被采纳;编写出一套30余册80余万字的“训、用、管”资料和规范;探索总结出10余种新装备战法训法,填补了该武器系统领域的空白。

  “利剑”出鞘,锋芒毕露——首次实射,4发全中。“若不是两年多来沉下心来科学训练,就难以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回顾这段经历,该团团长陈铁根感触至深:“尊重新装备训练规律,就是尊重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