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丹灶将原样复建北京南海会馆 告慰南海历代先贤

09.04.2017  09:11

  去年12月,一本全面介绍北京南海会馆历史的《风云二百年—北京南海会馆》出版发行。2015年初,该书由南海区地方志办立项并组织编写,该项目还列入了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编写组历经一年多的调查走访,挖掘到很多鲜活的历史资料,并寻访到当年在北京南海会馆居住的多位老住户,最终编著出这本书籍。

  该书围绕北京南海会馆创建历史和会馆建筑、与会馆相关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解放后会馆的变迁历史等方面展开论述,附录中收录了海内外其他南海会馆的资料,文图并茂,史料详尽,有很多文物图片资料。

   北京南海会馆不复当年风貌

  在南海区地方志办,记者见到了该书编写组的4位成员——魏建科、蔡婉静、熊奏凯、黄文玲。据他们回忆,2015年7月前往北京南海会馆实地考察时,虽有心理准备,但会馆残败的景象仍出乎意料,让人唏嘘不已。

  北京南海会馆位于北京西城区米市胡同,在宣武门以南区域。当年宣南地区会馆林立,仅大吉片区就有78家会馆,有浓厚的会馆文化。上世纪90年代起,会馆文化消失殆尽,北京南海会馆中的康有为故居在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冯骥才的呼吁之下,才得以保存下来。

  “1898年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北京南海会馆曾是变法的‘宫外指挥部’。清末位于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主附产达13个院落,房间有240间,占地超过10亩,但现状令人痛心,很多历史建筑已经坍塌、改建、拆毁,会馆的核心建筑之一—七树堂也改建,早已不复当年的风貌。”南海区地方志办科长魏建科介绍,七树堂是北京南海会馆中的康有为故居,1984年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康有为故居被纳入大吉片区危房改造计划。经过不断开发,如今大吉片区的传统街区逐渐消失。“去年我们了解到,康有为故居修缮方案还未设计完成,故居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

   在丹灶康园原样复建

  201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3名全国人大代表李兴浩、胡小燕、袁桂彬和佛山众多媒体记者,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的陪同下,考察了北京南海会馆,并对会馆修缮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早在2010年,就北京南海会馆的保护问题,南海区有关部门一行15人与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进行了调研商洽,因属地管理等原因,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后来,南海区在西樵山听音湖片区另行修建一所南海会馆(樵山文化中心),定位为大南海人的文化殿堂和精神祠堂。”魏建科说,“南海区在2013年规划了康园项目,根据原貌重建北京南海会馆,这一建筑是以北京南海会馆原住民麦祖荫绘制的会馆复原图为蓝本,按照1∶1的比例完整重现,连坐落朝向都完全相同。

  据悉,康园设计总面积400亩,建筑用地150亩,分三期建设,按照康有为生平分为早年积淀区、中期辉煌区、晚期游历区、南粤展望区,中期辉煌区包含了重建的南海会馆。2014年6月,康园培土奠基,第一、二期工程计划今年10月完工,届时将举办“康有为生平展”“北京南海会馆展”“南海科举名人展”等展览,光大南海传统文化。

  去年7月,《北京南海会馆》的编写组在原南海区博物馆馆长张杰龙的陪同下,实地探访了尚未竣工的南海会馆。未来,南海会馆的日常事务将交由南海区博物馆管理,其参与的工作还包括康园的设计、施工和布展等工作。

  “北京南海会馆在康有为家乡南海丹灶得以重现,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告慰了南海历代先贤,桑梓情怀也在血脉中得以传承。”魏建科感慨。

  采写/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王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