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园融入城!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打造自然课堂和身边植物园

12.07.2022  09:50

大城有名园,昨日上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至此,我国已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未来,广州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基础实力,以优越的天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过程中,实现“走出园,融入城”的美好愿景,同时,还将重点致力于南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岭南园林园艺展示水平,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现场直击

市民纷纷驻足拍照  期待园区全新亮相

昨日揭牌现场,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观看,并举起手机拍照和发送朋友圈。记者留意到,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即时信息已经在线上传播,并引起热烈讨论。

揭牌当天,多辆主题巴士上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通讯员张凯杰 摄

很期待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全新亮相,在广州这个国际大都市,能拥有世界级的植物园,是一件很值得骄傲和荣幸的事情,是值得我们每位市民高兴和自豪的!”市民陈小姐说,过去曾经多次到访植物园,特别是在园区内能看到万千植物世界,不只是小朋友兴奋,家长们也大开眼界,非常难忘。“如今升级为华南国家植物园,规模更大了,实力也更强了,相信会展现更多精彩的大自然世界,也会给广州增添更多精彩和魅力。

还有市民希望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能带动广州花城的城市建设和景观提升,为花城添绿增靓。“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影响和效应,带动广州各公园和景区的升级,让广州生态变得更好,让广州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市民叶先生说,希望华南国家植物园和广州形成互相促进、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共同打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内有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未来,专类园将会进行高水平建设,改造基础设施,提升植物园园容园貌和美誉度,38个专类园中的4个将建设为世界一流,4个将建设为国内一流,同时整体提升植物园园容园貌和基础设施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提升科普教育能力。通过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从2021年的160多万人次上升至300万人次以上。

虎颜花 通讯员彭彩霞 摄

未来愿景

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 实现“走出园 融入城

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会成为广州城市生态名片,未来广州也希望在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过程中,能实现“走出园 融入城”的美好愿景。“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让科研成果和植物展示走出植物园大门,走出一条科普传播之路,实现‘大城名园’的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说。

如何走出园?吴敏表示,希望将华南植物园的新引种植物备份到广州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在地化地开展植物保护研究。同时,将做好植物迁地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中,将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增加植物多样性,加强植物知识科普,推动建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摄影爱好者的拍摄胜地。

如何融入城?“我们将植物园生态效益延续到城市中,植物园与公园、社区合作,让植物知识和植物故事进景区、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以趣味性的生态公益活动让市民群众近距离了解岭南本土植物,启动全民植物知识科普教育,进一步增强各年龄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全力打造国家植物园体系的‘自然课堂’和‘身边植物园’。”吴敏说,广州林园部门将助力植物知识传播,提升城市园艺展示水平,讲好岭南植物故事,传承广州市民爱绿、护绿、种花、赏花的优良传统,擦亮广州千年“花城”亮丽名片,实现“大城名园”的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国家林草局表示,将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加快编制《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在园区能看到万千植物世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生态家底

广州记录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

国家植物园为何“花落”广州?皆因“花城”广州有着丰厚的生态家底,让广州实至名归。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现有林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森林总蓄积量1954.9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广州各类公园1200个,其中综合公园38个、儿童公园13个,湿地公园25个,森林公园92个,专类公园47个、社区公园112个、游园(口袋公园)888个,建成728多公里生态景观林带、30万亩碳汇林、3800公里城市绿道,碧道821公里,绿道3800公里,桥梁绿化350公里。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截至目前,广州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处,总面积约11万公顷,占广州陆域国土面积的14.83%,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5种类型,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工作人员整理植物标本。新华社发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是我国唯一做过两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城市。据最新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广州记录到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随着调查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种类较第一次本底调查明显增多,丰富度也随之提升。117种植物在广州有新分布,其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霉草科(大柱霉草Sciaphila secundiflora)以及石灰岩地区的1个新种——连平报春苣苔(Primulina lianpingensis)。同时,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Cladopus nymanii)在从化地区也重新被发现。这些丰厚的生态家底,为广州配合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资源保护管理方面,广州不断完善资源监测评估、安全保护与信息化管理,持续提升生态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全市在保森林面积24.98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100%参保在2018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测评中排名第一。作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森林城市,广州率先编制全国首个森林城市品质提升规划。

工作人员对兜兰进行增殖处理。新华社发

专家说

城市绿地暴露”能缓解抑郁情绪

近年来,华南植物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与都市人群息息相关的研究课题。

在2018年和2020年,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刘红晓博士开展了2次问卷调查,收集广东省广州市居民抑郁、主观福祉、公园绿地、湿地可达性等指标,系统研究了“自然暴露(nature exposure)”和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

通过研究,刘红晓团队发现,公园和湿地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改善作用,湿地的效应值更大,1公顷湿地最大可促进0.45%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控制了所有混杂变量后,公园面积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与价值感和积极情绪呈正相关。小区周围300m内湿地面积越大,居民抑郁、焦虑水平越低,生活满意度越高。

刘红晓告诉记者,主观福祉包括多种情感、认知方面,包括快乐的体验和情绪、幸福感,价值感、意义、自我实现,心理调节适应能力和健康的人际关系。“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中应该考虑绿地、湿地的心理健康效益,但为了更大的收益,具体的措施需要考虑这种效益在不同群体的异质性。

绿地能让人放松。

全民露营”也是一种生态疗法

人看到植被、水体的时候,是否可以立即缓解负面情绪和想法,激发正面的情绪?在心理学角度,不少理论都可以解释绿地的心理健康益处。其中“注意力恢复理论”和“压力缓解理论”最著名。

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人主观功能的发挥需要消耗注意力,人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可以潜意识地恢复注意力,消除疲劳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压力缓解理论”则认为,从进化角度看,人类的祖先在有植被和水体的环境中,往往可以找到食物、隐蔽的场所以及水源,从而产生安全感。

乡村儿童心理项目负责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周蓝岚博士表示,近年来有一种治疗叫“生态疗法”,主要通过接触大自然来帮助有心理困扰的群体。“某些研究发现,这种疗法对有情绪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有显著的疗效。大自然具有修复力量,只要置身于有大自然气息的环境中,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意义。

据介绍,生态疗法不局限场地,最近的“全民露营”热潮,也是其中一种生态疗法。城市中的人们在公园、公共绿地等户外骑单车、玩飞盘等,通过体验自然将体能运动与自然联结,来作为安抚、支持和疗愈身心的来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黄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