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将播出最后一集 仍有陪读家长故事

30.05.2014  15:06

原标题: 《舌尖2》将播出最后一集 仍有陪读家长故事

  伴随着称赞与质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走到了最后一集,在今晚CCTV-1、CCTV-9和优酷视频同步播出的《三餐》中,观众终于能看到“天津之眼”等地标性建筑以及“煎饼馃子”登场。分集导演丁正早在接到拍摄任务时,就已经想好早餐必须要从天津的煎饼馃子开始。

   煎饼馃子才是“最天津”的早点

  记者:你是怎么划分“三餐”的?

  丁正:早餐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而且一定是要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天津,天津的早点很有名,种类也比较多,所有人都知道煎饼馃子是天津最有代表性的早点,另外还有武汉的热干面和重庆小面,我们以这三个最有特点的早餐串起《三餐》的第一顿饭。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大多很辛苦,很少有时间选择食材、精心烹饪再美美地吃上一顿,尤其是午餐,可能是简短、紧张而简陋的,甚至被牺牲掉。晚餐选了丰盛的饮食,观众可以看到片中有的是为一大家子人做晚饭,有的是为孩子做晚饭,还有的就是在他乡的打工仔,工作一天劳累之后,回家能吃到当地的特产,虽然相隔千里,也能通过美食和家人有味蕾上的交流。

  记者:天津的早点种类这么多,为什么只拍了煎饼馃子?

  丁正: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的是,最终的成片时间有限,有些素材我们拍了很多,但片中实在放不下。天津我们也有考虑其它几种早点,但最后还是选了最有特色的煎饼馃子。

  记者:《三餐》这一集是从天津之眼开始的,为什么选定这样一个地标?还有其它天津地标吗?

  丁正:在天津,我肯定是想找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天津之眼肯定要有,另外我们还拍了解放桥、天津火车站,还有火车站对面那些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很像“伦敦市政厅”的大建筑也拍了外景,但最后还是用了天津之眼。

   拍陪读家长其实比《家常》早

  记者:片中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厂家(富士康)的千人大食堂来表现紧张的午餐环节?不怕被人说是植入吗?

  丁正:我考虑的出发点是,这么多年来,涉及富士康的话题非常多,也比较容易受关注。通过一些普通的员工,看看他们吃的午饭,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里面,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是怎样的。对于是不是植入之类的话,我不担心人家说什么,我知道自己没有做任何广告植入,我是很坦诚的。

  记者:有了《家常》备受争议的“陪读案例”在先,《三餐》中又出现了一对陪读母女,能说说你拍摄这个故事的想法吗?

  丁正:关于陪读家长的故事,是我这一集的拍摄在先,我早就决定要在《三餐》里表现高考家庭,邓洁(《家常》导演)调研和找家长在后,开拍也比我们晚。拍摄前的调研周期很漫长,每确定一个拍摄对象都大费周折,运气好的时候,跟主人公一拍即合,运气不好的时候,找好几天都不见得能碰到最合适的主人公。那一对陪读母女就是我在学校里找了好几天,跟拍了四五对陪读家庭,去他们每一家调研,看家长怎么给孩子做饭,最后确定了片中那对母女。她们住的房子是一个单间,上下铺的床合在一起,一张床上铺满了书、考卷和复习资料,另外一张床是女儿和妈妈睡的,给人感觉很简朴但学生气息特别浓。另外还有一个家庭是高考复读生,一个男孩,因为片子时间有限,不得不省略掉那部分,但观众可以看到有一个镜头就是男孩隔着学校大铁门找家长取饭盒。新报记者 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