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专业”毕业生去哪儿
去年,张玉莹所在的惠州学院音乐系2013届本科班的一百多名同学各奔前程:13人考上了公办教师,如愿当起音乐老师,12人开始自主创业,做起了与音乐有关或无关的“生意”,最多的同窗去了琴行抑或教育培训机构,有76人。一年后,张玉莹的师弟师妹们也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去哪儿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
今年,全国共有727万名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就业,不仅是毕业生的考验,也是毕业生所在专业的考验。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及其专业发展有很大关联,就业好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就业难的专业则有可能被削减招生人数甚至停止招生。音乐系,高校中的小众专业,它的毕业生就一定是音乐老师或者走歌唱路线吗?张玉莹及其系友们的选择也许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答案。
铁了心要当音乐老师
惠州学院音乐系政治辅导员黄明涛最近公开发表文章分析该系毕业生就业状况:该系2013年167名毕业生(含本科生、专科生),除2名男生未能正常毕业、9名学生处于待业或频繁换工作状态,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当中有13名毕业生成功考取了公办教师,实现了身份转换。张玉莹是其中之一。
“我从小到大就只想当音乐老师。”张玉莹说,当年报考惠州学院,就是冲着师范专业去的。从小就深受老师们喜爱、拥有“老师缘”的她,一年前如愿以偿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成为惠城区一名公办教师。在参加公招考试这条路上,张玉莹是走得比较顺利的一位。从大一到大三,她都是学生干部,到了大四,为集中精力准备公招考试,她连班长都不当了,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过了笔试,在面试环节,张玉莹更感“幸运”,去年惠城区公招考的正是她的强项———说课。由于大三时曾在一所省一级学校实习,她个人在讲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尽管2014届音乐系毕业生的就业统计还未出炉,但张玉莹的师弟唐华昌已经稳稳地占据了一个公招教师的位置。在地方性院校中,像音乐系这种小众专业,毕业生当上公办教师就算是找到了一个“香饽饽”。这位因考研差几分而与华南师大失之交臂的应届毕业生,在公招考场上却“叱咤风云”。唐华昌在多场公招笔试中都夺得第一名,现在已被惠城区一所初中录用。
自主创业也是一种传统
黄明涛在文章中说,目前师范生整体而言供远大于求,而且音乐类专业在中小学属于副科,每个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非常有限,但高校扩招导致音乐类专业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范类音乐系毕业生的培养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这就逼迫许多音乐系毕业生另辟蹊径,投身其他行业,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惠州学院音乐系学生一直有自主创业的传统。在2013届毕业生中,就有12人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丘景是其中一个创业团队的“头儿”。因为喜欢音乐,所以读了音乐系。在校期间,他就利用专业所长,为人代购乐器,也帮助一些音乐爱好者录音。最初全部工作包括策划、推广、执行等等都由他自己一个人做,疲于奔命,后来逐渐有同学加入创业,他们创办了秋景音乐工作室。目前,秋景音乐工作室已有20多名员工,业务包括乐器销售、学生培训、音乐制作和商业演出。作为工作室老板,丘景希望把它打造成惠州市上门艺术家教的品牌。
丘景的师弟蔡晓明是今年音乐系毕业生中的一个“传奇”。大三时,他已通过创业赚到了第一桶金10万元,大四时,他的同学们都在忙于找工作,而他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
蔡晓明回忆说,在一次和同学唱K后回宿舍的路上,他在手机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找果服务”(通过“IC C ID定位法”,帮人找回丢失的苹果手机),瞬间看到了商机,于是和同伴议定在淘宝上开店,有偿提供“找果服务”。“可以说是靠50元白手起家。”蔡晓明说,现在他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已经很难被撼动。
[分析]
“小众专业”毕业生如何“自救”
黄明涛说,惠州学院音乐系三个专业均为师范类,很多同学的梦想是当老师。部分同学在校期间过于注重音乐专业的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上导致他们难以胜任音乐之外的工作。“2013年广东省国家公务员报名前夕,就业指导老师发动毕业生报名,最后只有2名同学参加,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公务员考试要考行测和申论,很多同学自认文化基础差,干脆不报名。”
黄明涛举例说,音乐系有些毕业生最终跨专业去了中国移动、中海油、金融企业等公司就业,原因即在于这些同学在校期间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辅修新闻、法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第二学士学位,为就业增加了筹码。黄明涛建议,音乐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关注专业内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努力拓宽视野,向多能型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吴润凯 实习生 廖文秀
南都制图: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