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传统文化气息浓厚 厕所定名“儒雅堂”

19.06.2014  13:40

鸭石村完小的“圣贤门

天才班”学生在上课

  栾川县秋扒乡有一所小学,叫鸭石村完小。提起这所学校,去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鸭石村完小,论位置,距离县城近50公里;论规模,只有50多名学生、6位老师;论现状,一所不折不扣的偏僻贫困山村小学。这样一所小学,到底有何能耐,竟吸引了山东等地的教师参观学习?

   乡村小学的“一招鲜

  夏日炎炎,从栾川县城出发,我们驱车赶往鸭石村完小,茫茫大山中手机信号数次中断。

  大约40分钟后,鸭石村完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一棵青松立于大门前,两侧白墙上分别画着孔子、孟子的头像……“我们把学校的大门叫‘圣贤门’,进了‘圣贤门’,先要学做人。”鸭石村完小的校长吴振华介绍。

  走进“圣贤门”,映入眼帘的是校园里的路——

  “数学路”:乘法口诀、几何图形……

  “文学路”:汉字拼音、语法修辞……

  漫步在不大的校园里,人们处处能感受到文化气息。教学楼叫“步云楼”,宿舍楼叫“飞梦楼”,餐厅叫“感恩厅”,厕所叫“儒雅堂”。学校西侧有面“教化墙”,墙上画着岳母刺字、羊羔跪乳、苏武牧羊、程婴救孤4幅图,分别代表忠孝节义。

  目前,该校有5个年级50多名学生,分别在“春芽班”“天才班”“雏鹰班”“钻石班”“赛马班”学习,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励志别名。

   6名教师的杰作

  一所山区小学,如何打造出这样的校园文化?

  今年51岁的吴振华是秋扒乡鸭石村人,1981年高中毕业后留村教书,1997年任鸭石村完小校长至今。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吴振华说,他多次到市里优秀学校参观学习,结合鸭石村完小的特点,从2012年开始建设校园文化。

  “这些路是学校仅有的6名教师,拿彩色涂料趴在地上一点一点画出来的。”吴振华说,这样做为的就是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吴振华说,2012年11月,学校开始在地面涂写“数学路”“文学路”。当时,学校教导主任闫春青负责整条“数学路”的涂写。50余岁的闫春青患有高血压病,他不顾身体不适,利用课余时间涂写,“裤子都磨破了好几条”。

  40多岁的袁冠生,是鸭石村完小最年轻的教师,他的妻子患有癫痫病,经常发作。为了尽快画好“文学路”,袁冠生利用双休日在学校加班,怕妻子癫痫病发作,他就把妻子带在身边。

   社会各界的肯定

  学校不大,地点偏僻,条件艰苦,但如此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让人印象深刻。秋扒乡中心学校校长杨文军说,他曾带着上初中的儿子参观鸭石村完小,儿子走在校园里久久不愿离开,一直说“爸爸,再看一会儿”。

  2013年春,吴振华到县城开会时,跟别人提起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事儿,正好被摄影爱好者刘景文听到。于是,刘景文带着摄影机来到鸭石村完小,还把拍摄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慢慢的,一些外地的学校也来考察,还有爱心人士捐助。

  2013年暑假,山东某教育集团一行人在参观过鸭石村完小后感叹道:“深山里的小学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做得这么好,不可思议。

  “社会各界的肯定和爱心人士捐助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好校园文化的决心。”吴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