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尝试放大试卷 “落后”男孩改变大
“把试卷放大一倍给个别同学做,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你班里有错别字频出、书写特别慢的学生,不妨试试看。或许他们不是不懂,只是视知觉辨析能力比较弱。”近日,杭州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朋友圈晒出这样的感慨。
“放大试卷”的小尝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折射出哪些我们未曾关注的问题?又对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考卷放大一倍,“落后”男孩改变大
在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路校区,90后孙志君老师向记者讲起这份“特殊试卷”的故事。
孙老师现在是四年级11班的班主任,孩子们从入学就由她来带。孙老师注意到全班年龄最小的一个男孩学习上总比其他同学慢一拍:很多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快速阅读,这个男孩却仍要用手指点着一个一个字“指读”;到了四年级,抄生字应该不是难事,但这个男孩对着一个字常常得先抄左边的部首、再看右边的部件,写的字个头特别大,有时还组合得奇形怪状。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孩子的家长甚至无奈地考虑过,让他复读一年。
“孩子确实在努力,做事情也挺认真。字写得慢一点、书背得慢一点也没事。”孙老师觉得,要试着“懂”他,让他“慢慢来”。
今年3月,语文课要进行第二单元小测验。“既然孩子看得费劲,如果放大一点会不会有改善?”孙老师决定试试,专门印了一份考卷,页面比普通考卷大一倍,字看上去也疏朗不少。怕班里同学不理解这个“特殊待遇”,孙老师跟学生们解释说,不是这个男孩不好,他只是看不清楚。
卷子批改出来,孙老师心里一喜。在“识字写字”部分,这个男孩只扣了3.5分,4年来难得地得到一个“优”。
接下来一次测验,孙老师事先征询男孩意见,男孩表示还想继续用“放大试卷”。这次测验时间有点紧,班里几个孩子没完成。让孙老师意外的是,在规定时间内,这个男孩做完了全部题目,他说“看题目没有以前那么累了”。虽然阅读理解、写字填空还有错题,但跟他以往相比,变化已经非常大。
男孩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成绩上。孩子妈妈开心地告诉孙老师:“他上周末跟我聊天,那真是神采飞扬!”妈妈很感慨:“孩子真的潜力无限,一些小事会触发大的改变。”
“虽然不可能突飞猛进,基础知识得慢慢查漏补缺,但只要孩子乐学、愿学,家长和学校一起努力,我想会慢慢进步的。”孙老师说。
孩子成长中有许多密码我们仍不了解
有5年教龄的孙老师,在2014年就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现在负责学校“心语轩”心理辅导室。
“刚工作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有些孩子再怎么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家长也很崩溃,不知该怎么办。”接触到一些心理学、儿童行为发育和学习能力方面的知识之后,孙老师发现很多类似的“谜题”得到了解释,“这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像这次“放大试卷”带来的改善,印证了孙老师的判断:孩子很可能是因为视知觉辨析能力较弱,造成读写障碍,这只是生理发育方面的问题,不是懒,更不是笨。
“读写困难儿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只是不为公众所知晓。”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钱江晚报学能拓展中心教学总监吕敏说。他们曾对杭州2万名学生、500多名老师做过调查,发现近30%的孩子存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困难。2004年北京教科院对约1万名小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读写困难现象。
吕敏认为,存在读写障碍的学生往往不适应常规性的学习,特别需要“量身定制”适宜的教学方式。同时,在专家指导下,也应引入专业的干预和辅助训练,帮助这些孩子修复与学习有关的能力、发挥潜能,进而提升自信心、学习动力。
“孙老师的尝试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路校区校长邬芳琴说:“实际上孩子成长中有许多‘密码’我们仍不了解,需要大家共同关注。”近些年,学校逐步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关注纳入教学管理,从2005年开始,所有教师都要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资格证书的培训。
据浙江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吴永良介绍,今年该省9项教育实事项目中,就包括建300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推动全省50%的中小学在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机构方面达标。
让每个学生受到适宜的教育是课改的应有之义
“放大试卷”这个例子通过网络、媒体“走红”后,不少老师也开始思考:长期形成的教学做法,是不是符合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孩子各方面发展发育的差异,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和尊重。
比如,以往课堂纪律总是要求孩子“手放好,坐端正,耳朵听仔细”,但常常会有一些“特殊”孩子,有的手里摆弄件小东西反而能集中注意力,有的貌似在神游,但却能跟上节奏、答出问题,还有的甚至会在课堂上喊叫、跑出教室。这时候更需要分析判断具体原因,而不是一概以“乱动、注意力不集中”斥之。
邬芳琴校长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习接受方面有“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等不同的几类,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设计上多动脑筋,“一讲到底”效果不会好。面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地“一刀切”,“要学会等待和宽容”。
由“放大试卷”引发的思考和探索还在继续。孙老师告诉记者,她还在琢磨一些新办法,希望在适当时机继续尝试。比如有一些阅读理解或应用题特别弱的孩子,问题可能出在视知觉能力上,既然“看”不懂题目,能不能改由老师把题目读给他们听?
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各得其所正是课改的应有之义。
从今年开始,浙江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谈及课改时表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独立特色的人,教育也应该更加个性化,“理想的义务教育是全面性和差异性、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宜的教育,人人成才,这才是教育本源意义上的真正公平。”
(原题为《试着读懂不一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