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应更重视基础教育

27.10.2015  10:51

最近看到几条关于中小学课程开设的新闻:扬州一小学开设了哲学必修课,浙江省政府为发展中医药文化,决定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这许多新内容塞入中小学课程,一方面让人觉得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视,或者说在教育内容上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不免让人疑惑,中小学课程这筐里塞进来这么多东西,真的合适么?

这里涉及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中小学属于启蒙和初级的学习阶段,文史数理基础知识、初步美育和体育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是其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在此基础上,如何结合时代的发展,为中小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我想,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不妨将上面的一些举措视为一种尝试。但这里需要把握教育本身的规律,毕竟小学生心智尚未发育,不宜揠苗助长,保持其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要比急于让孩子学习更多具体知识更重要。同时,这些课程的设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开设金融理财课程,需要有数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作为基础,哲学学习的根本在于认识和思辨,这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一种考验。更重要的还在于,在中小学生开设此类课程,师资也是大问题。没有师资保障,这方面教育很容易产生偏差,不容易收到应有效果。我觉得,如果是开设些类似网络素质教育的课程,倒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文化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的问题。在涉及文化和价值观念层面的教育上,不同社会、不同时代或不同的教育者都可能出现较大分歧。我们曾经也走过不少弯路。因此,在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内容上,价值层面导向必不可少,但也需要把握尺度和方向。这里我以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课堂为例,略作分析。在评判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课堂是否合适之前,我们需要先对文化和知识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传统文化需要了解和批判性继承,但知识则涉及严格的科学界定。中医药的文化意义是让我们了解古人是如何治病的,而不是为了照搬古人的方式。如果没有这样的视野,那么,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可能对知识的吸收并无益处。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如何学习和教育确实变成了一个难题。但我认为,我们不能什么都往中小学课程这个筐里装,按常用的一个比喻来说,孩子的心灵是天真无邪的白纸,我们不必急于在上面涂抹色彩,打好基础教育,保持其想象力,也许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