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已过,干冷如何应对

15.01.2015  13:51

  1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小寒与冬季“数九”中的三九相交,因此进入小寒也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时的天气特征是干燥、寒冷,又称“干冷时段”。干燥寒冷的气候,容易使中老年人患感冒、肺气肿和支气管炎。这些病症都会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并可诱发心绞痛。干冷时段应如何应对呢?

  保暖。干冷也是寒冷,保暖当然很重要。尤其小寒之后,应采取措施让居室内保持温暖。但冬季的室温也不宜过高,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进出时就可能难以适应。据研究,冬季最适宜的居室气温范围是17-23℃。超过这个范围,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等。

  晒太阳。干冷时段,天气一般以晴为主。老年人要注意利用阳光来保养身体。冬季晒太阳对老年人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冬季老年人体温较低,晒太阳,能给人温暖,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也使老人心理感觉愉快;第二,晒太阳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能有效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第三,晒太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患者恢复健康有一定的益处。当然,冬季晒太阳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年人应选择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的“黄金时段”,每天坚持晒30-60分钟为宜。

  保湿。冬季寒冷易使中老年人患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而在干冷时段里,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之室内采暖,居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这种干燥的气候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一些在冬季感染上咳嗽的中老年人,则总有一种“咳痰不尽”的感觉。所以,中老年人在注意保暖的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湿度,早晚要多开窗通气(因早晚室外湿度相对较高),室内取暖时也要注意在地板上晒点水,或是晾一些湿毛巾之类的东西,以增加空气湿度。

  防静电。干冷天气下,还要注意防静电。在小寒之后的“晴冷”天气里,人们穿衣比较多,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摩擦都能产生静电,所以人们在开窗户、开车门、开水龙头的时候,手常常会被闪光带响的静电击中,手指便有一种蜂蜇般的刺痛。这其实是人体在释放静电。静电不仅仅令人身体不适,还会引起头痛、失眠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导致皮疹和心律失常,对神经衰弱者和精神病人的危害就更大了。所以,冬季晴日,人们要养成一种防静电的习惯,要尽量选用高保湿的化妆品;在家休息时,不要放过一切可以赤足的机会(赤足有利于体表聚集的静电释放);尽可能让身体多接触由地面延伸而来的金属管道,如自来水管、煤气管道等,从而使身体所带的静电迅速传导到大地中去;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等先碰触大门、车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金属物品消除静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