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举重少年: “冠军梦”背后的坚持

17.05.2014  04:06
      1956年,来自广东东莞石龙的陈镜开打破举重世界纪录,开启了东莞石龙的举重热潮。上世纪80年代,石龙所有中小学均开设有举重班。如今热潮消退,专业练习举重的仅剩石龙举重基地一处。

        从广州出发,驱车30多公里,便可以到达举重之乡石龙。在这里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70多个少年用他们稚嫩的肩膀和双手,举起与自己年龄和身材不相称的重量,坚持着同一个渺远的冠军梦想。

        每一次能举起更重一点的重量,都会让他们激动不已,在杠铃沉压的青春里,他们燃烧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热血。

        一天至少举起4吨重量

        在石龙体校,最小的队员一天至少要举起约4吨的重量,年纪更大的队员一天甚至要举起40吨的重量,他们的生活在起起落落中度过

        清晨5时50分,天还没亮。一阵急促的铃声在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石龙体校”)响起,在清晨安静的空气中足足徘徊了两分钟——这是石龙体校一天中最长的一道铃声,以确保能喊醒宿舍里某些还睁不开眼的小队员。

        石龙体校是国家举重协会的训练基地之一,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举重后备人才。对于目前70多名在籍学员来说,这里不仅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成为专业举重运动员的起点。

        清脆的铃声唤醒了整个学校,宿舍楼的灯光逐渐亮起,水声、说话声传来,校门旁的保安室里传出京剧“依依呀呀”的声音。30多名仍然住在学校的小队员们拎着水壶走出宿舍,三三两两坐在台阶上等待着早训的开始。

        经过简单的热身运动后,队员们就开始绕着石龙体育馆跑步,天色渐亮,跑完5—8圈后紧接着是差不多一个小时的馆内训练。

        女子组队员刘文言翻看本组的训练计划:挺举15组,每组2—3次;硬拉10组,每组3—4次;颈后支撑跃10组,每组3—4次……看完计划,她拿起一把小刷子,仔细地刷去杠铃上沾染的防滑粉。训练开始,她站稳后双手拿起重15公斤的杠铃,半蹲,发力站起将杠铃举至颈下,然后向前跃出一步,将杠铃稳稳举在头顶,最后将杠铃放下。这是一个完整的挺举动作,仅这一个动作,她每天要重复几十次。

        早晨7时许,晨训结束。虽然10月份的天气已没那么炎热,但绝大部分队员的衣衫都被汗水湿透。大家在食堂吃完饭后,赶紧回宿舍洗漱,准备开始上午的文化课。

        周一到周六下午3时—5时是日常训练时间,举重馆内杠铃砸地板的沉闷声如雷响,此起彼伏。训练时队员们两人一组,共用一个杠铃,在一块不到2平方米的地面上,轮流做着将杠铃举起再放下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杠铃上的重量也不断地增加,直到自身能承受的极限。

        按照训练计划和刘文言自身的能力,一天训练下来,她总共要举起约4吨的重量。“这个重量在举重队中算不上什么,年纪更大的队员一天甚至要举起40吨的重量”。

        10岁的韩天佑是目前举重队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他加入体校才一个多月。因为年纪小,又是初学者,他每天必须比其他队员来得更早一些,用10公斤的杠铃训练基本动作。一个月下来,他的双手磨破、起水泡,有时疼得连杠铃都抓不住,仍要坚持训练——对于队里的孩子们来说,这是学举重的必经之路。

        在杠铃的起落声中,2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很快过去,队员们开始进行“放松”。“如果不做放松,晚上腰就会疼”。

        晚上是队员们最为放松的时刻,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会结伴逛逛超市,或者看看电视,玩玩手机。

        举重路上大浪淘沙

        石龙体校只是小小举重少年梦想的起点,参加专业队伍选拔、在比赛中出成绩……最终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不同于其他项目,培养一名举动运动员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石龙举重训练基地主任、国际A级举重裁判陈苏媚介绍,石龙体校的学员一般从十一二岁的孩子中选拔,这些学员在石龙体校接受的训练仅仅是举重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即正确的姿势及提高身体素质。“年满14周岁后才能参加比赛,约十七八岁参与省队或八一队的选拔,二十三四岁才是出成绩的时候。”陈苏媚说。

        能参与省队或八一队的选拔并不意味着能留下,留下了也不一定能转正。陈苏媚告诉记者,小队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被专业队教练看中,或正好遇到专业队下来选拔苗子,才有机会进入省队或八一队集训,只有在集训中表现优秀,才有可能留下来。“即使留下来了,也要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才能转正。

        18岁的袁美去年曾参加过省队的集训,然而专业队的训练强度和密度非常大,她跟不上队伍的节奏,于是主动从省队退役,回家呆了一段时间。“对于运动生涯而言,18岁是道坎,如果没练出去就算是到尽头了。如果练出去了的话,这还只是开始。”最后,袁美还是义无反顾地再次回到石龙举重基地。

        从被选进体校到能参加专业队伍选拔,能像袁美这样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17岁的岳凯于2007年进入石龙体校,与他同一批进来的共有13名队员,到现在仅剩下3人。“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难熬的是前半年,要适应这里的生活。有一年我们选拔了十几个孩子,半年不到就跑了一大半。”已执教30年的教练刘暖基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

        谈起一些好苗子的离开,陈苏媚十分惋惜,“举重的成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好,别说一年,可能半年成绩就会突飞猛进,但因为考虑到将来,很多人过早地放弃了。

        在教练舒洁安看来,练举重就是大浪淘沙,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专业运动员,在她3年执教生涯中,仅有1名队员最后在专业队成功转正。同样,在刘暖基所教过的学员中,最终只有约10人成为了专业举重运动员。

        艰难的“一举成名”梦

        对于举重少年而言,向上的道路究竟有多狭窄,他们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都在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要成为冠军,那更是难上加难。“成为冠军,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不是说有实力就可以。”陈苏媚说。

        在进入石龙体校之前,11岁的刘文言与其他同龄人的生活没什么差别——上学,考试,看电视……改变发生在半年前,自从进入石龙体校后,她的生活从早到晚被“安排”起来,还要学会独立。

        成绩不是特别理想,恰巧又被教练选中,是绝大部分队员来练习举重的原因。大多数人与刘文言一样,来之前并没听说过举重,更不要说痴迷这项运动。然而在训练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好感。

        当问及最大的梦想时,刘文言不假思索地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冠军。”这其实是所有举重少年共同的梦想,然而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向上的道路究竟有多狭窄。无论是学校的老师、教练或是队员自身,都在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岳凯来自湖南益阳,目前正在石龙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他已经算是石龙体校的老队员了,对未来作出选择,他只有一年时间了。

        岳凯的挺举成绩大约是95—100公斤,“说实话,我现在的举重成绩在同龄人中只能算中下。”对于自己训练状况,岳凯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这个现实,岳凯的父母也在不断地劝儿子放弃。“但我还是想拼一下,在训练场上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打好自己的基础,毕竟我才17岁,还有一年的时间。”岳凯希望在这一年中能够上到专业队,努力留下来。

        虽然没有岳凯的时间紧迫,13岁的杨斌也一直在考虑同样的问题。“练不出来我爸就让我跟着我哥去工作,但我还是想自己出去闯一闯。”杨斌目前的举重成绩还算不错,曾拿过怀化市举重比赛的第一名,作为优秀的“苗子”,他被湖南的教练推荐到了石龙体校。

        “我们都知道冠军梦很遥远,就算是最后没进入专业队,至少我也在这里磨练了自己的意志,知道自己能吃苦,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对于未来,岳凯和他的队员都看得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