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与主流意识形态不谋而合?

15.07.2014  17:37

“时代姐妹花”

恋物癖与谎言

小时代3》开篇呼应的是第一部的开篇,渲染了顾里、林萧、南湘、唐宛如组成的时代姐妹花的深厚感情。但是,一个镜头切换,主角立即换成了上海。俯瞰的视角,迅捷的剪辑、蒙太奇,将上海最繁华的外滩、陆家嘴、南京东路步行街一并囊括在内,进行了密集展示。影院里出现了阵阵惊叹声:“上海怎么这么美!”

然后,时代姐妹花搬家。“富二代”顾里在上海市中心租了一套高档奢华的私人公馆。四人天天在私人公馆里插科打诨,闲来无事就喝喝香槟,以及“cheers”。接着,她们集体去罗马出差。不一会儿,邻座的小姑娘感叹道:“她们的生活太幸福了简直。”好吧,剧透到此为止。

是的,这真是幸福的生活。看看其他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租住在上海郊区,每天花个把小时挤地铁、挤公交上班;再看看时代姐妹花,住的是私人公馆,喝的是香槟,一出差就是去罗马吃香喝辣,玩上好几天。我们无意考究其“真实性”,如果这些桥段是电影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无可置喙。可问题在于,这些情节,无论华丽的上海夜景航拍,还是罗马奢靡生活的长篇MV,都与主题没半毛钱关系。事实上,它们的存在,还严重干扰了电影的节奏。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拍?

这正是电影《小时代》系列的一个突出特点——恋物癖。恋物癖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表现,它是通过文字或影视手段对物的目光“抚摸”,来满足心理上的匮乏感。恋物癖与物保持着一种精神调情关系,物的使用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个体实现的是对物的符号化占有与消费,以达到快感。可以说,满足恋物癖,是资本生产者用来笼络消费者的手段与方式。通过物的展示,他们让消费者身份置换,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他们心甘情愿付款买单。

郭敬明正是抓住了许多人的恋物癖,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奢侈品展览会,一次又一次炫示了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的日常生活。电影里有数不过来的奢侈品牌:菲拉格慕、杜嘉班纳、路易威登、GUCCI、CHANEL、BV、爱马仕、Fendi、Marc Jacobs、迪奥、CEliNE、施华洛世奇、Louis Vuitton、Burberry……迄今为止,中国大概还没有哪部电影如此密集地展销奢侈品。在小说原著里,郭敬明还会几笔带过上海的“另一种生活”:石库门早晨倒马桶的老人,挤地铁赶着上班的年轻白领,低价服装店的高音喇叭等;但电影几乎不出上海内环一带,就像顾里说的,去趟浦东她都会过敏,“浦东永远就是一股水泥味儿”。郭敬明知道,恋物癖只关联“这一种生活”,所以将他所知道的各种行情与信息组装成一个万花筒兜售,成功地满足了不少人的恋物癖。他们用目光抚摸了美妙的名牌,美妙的生活,美妙的男性胴体,充满羡慕、无限敬仰,陶醉在恋物癖满足的瞬息快感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